和珅发财后,一些穷亲戚来京投靠他,和珅没给他们安排差任何事,只是说:“家里的银子有些潮,你们帮我晒一下吧。”看着他们的背影,和珅一脸坏笑:当年的仇,我还没忘呢! 乾隆年间,京城里赫赫有名的和珅府邸门庭若市,门口的石狮子都被挤得油光锃亮。 这里人来人往,也有专程投奔的亲戚,他们听说,和珅如今位高权重,家里银子多到“潮了”,这可不正是飞黄腾达的好机会? 可谁能想到,这群穷亲戚是来“送人头”的,和珅早就等着他们上门了。 和府的银库里,金银成堆,光芒刺眼,亲戚们踏进府门时,眼神里透出的贪婪,被和珅尽收眼底。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富可敌国,权倾朝野,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童年过得有多苦。 和珅,字致斋,出生于满洲正红旗钮祜禄氏,年幼时,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在他9岁时也撒手人寰,那个年代,孤儿的命运可想而知。 家中的亲戚表面上叹息一声,说着“可怜哪”,可一转头,他们便把和珅家仅剩的一点家产瓜分得干干净净。 更过分的是,兄弟俩被送到亲戚家寄养,却成了最廉价的劳动力,有时,他们吃剩菜剩饭,住在柴房里,稍有不满,换来的便是呵斥与赶出门外 童年的屈辱经历,深深烙印在和珅的心里,也让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他要出人头地,让那些冷眼相待的人都看看。 时来运转,和珅凭借惊人的才智和出色的揣摩之术,成功进入了乾隆皇帝的视野。 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处理政务游刃有余,更擅长察言观色,知道乾隆想要什么,也能第一时间送上。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从一名普通侍卫连升六级,成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短短一年时间便权倾朝野。 乾隆宠信和珅,百般提拔,甚至把自己最宠爱的十公主许配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让他成为皇亲国戚。 和珅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乾隆,因此他对乾隆的命令言听计从,可同时,和珅也开始暗中积累财富,手段多样,贪污受贿,敛财无数。 据后世统计,和珅被抄家时,家产高达8亿至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和珅的财富成了京城一大传奇,这才引来了那些“飞蛾扑火”的穷亲戚,这天,和珅站在府门前,看着一群远道而来的亲戚,不动声色地笑了笑。 他明白,这些人今日上门,不过是为了他的银子和权势,想当年,他们可不是这般热络。 那些亲戚大多是衣衫褴褛,态度却热情得过分,一见到和珅,嘴里便叨叨着“和大人辛苦了,这些年,我们听说您发达了,真是沾光啊。” 说话间,便试探着请求和珅安排一份“差事”,好跟着享福。 和珅耐心听着,脸上带着笑意,但心里早已冷笑,他心想: 当年自己四处投靠时,他们可没有一丁点怜悯之情,如今见我风光,便想着投奔,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不一会儿,和珅带着他们来到了府中的银库,银库的大门一打开,亲戚们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和珅看着他们的表情,故作轻松地说道:“家里的银子太多了,堆久了有些潮湿,正愁没人帮忙呢,你们帮我把这些银子搬出去晒晒太阳吧,也算是为我分忧了。” 亲戚们面面相觑,心里却乐开了花,他们一边干活,一边盘算着:“这么多银子,如果能带走一锭,那这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贪念像野草一样在他们心里滋生,很快便按捺不住。 刚开始,他们小心翼翼地偷走一锭两锭,到了后来,有的人干脆大摇大摆地把银子塞进怀里,甚至包成布袋藏进靴子里。 和珅对此早有预料,他只是冷眼旁观,任由他们一步步走进圈套,半个月后,和府的管家禀报:“大人,银子少了不少。” 和珅点点头,心中冷笑:“时候到了。” 他将所有亲戚召集到一起,面色严肃地说:“这些银子都是朝廷的库银,如今少了这么多,你们可知道这是什么罪过?” 一听这话,亲戚们吓得面无人色,有的人双腿发软,直接跪在了地上,偷银子的事,他们心知肚明,但又不敢承认,只能低着头装傻。 和珅看着他们,故作自语地说道:“也许是太阳太毒,把银子晒化了吧?” 亲戚们见和珅没有深究,忙不迭地附和:“是是是,肯定是晒化了。” 可他们的心里却早已七上八下,知道这事绝不会这么简单,于是,第二天开始,他们一个个找借口溜走,生怕和珅追究责任。 和珅站在府门前,目送这些人灰溜溜地离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笑,他心里暗道:“当年的冷漠和嘲讽,我可都记得一清二楚。 今日这场‘晒银子’,不过是让你们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罢了。” 从此,再没有亲戚敢厚着脸皮到和府投奔,而“和珅让亲戚晒银子”的故事,也成了京城一桩流传的趣闻。 有的人说,和珅的心肠太狠,可细细想来,当年这些亲戚的所作所为,和珅又怎会轻易忘记? 对于和珅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报复,更是一场警示,人心难测,贪婪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那个时代,金银虽重,人心更难承受。那些穷亲戚带着贪念而来,最终却只能落荒而逃。 而和珅,这位“笑里藏刀”的权臣,则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戏码,将当年的账一笔笔清算干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