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师长粟裕刚开完会,忽然,汪精卫的亲信派人送来了2包烟,粟裕看到烟盒,脸色大变,当即下令:指挥员留下,无线电静默,全部作战计划作废! 1942年11月,江苏南坎,天寒风急,日军对苏中地区的扫荡愈发频繁,新四军苏中军区的处境异常严峻。 为商讨应对之策,粟裕召集各军区指挥员,召开了一次绝密的军事会议,南坎三面环水,是新四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粟裕选择这里,一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是敌人难以察觉,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会议从深夜开始,参会的指挥员们脸上写满疲惫,但每个人的神情都格外严肃。 粟裕在地图前一边讲述战术,一边向各指挥员下达命令,会议开了整整一夜,直到黎明时分,才算告一段落。 大家商定,指挥员们各自返回部队,按计划展开行动。 就在这时,一名警卫员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两包烟,声音略带急促:“师长,这两包烟是汪精卫的亲信派人送来的。” 粟裕闻言一怔,迅速接过烟盒,烟盒普通,却透着一丝不寻常。 他打开一看,顿时脸色骤变——烟盒中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清楚地写着:“日军已掌握南坎会议内容,正在归途中设伏,准备一举歼灭各军区指挥员。” 纸条上的字迹虽简单,但无疑像一颗炸弹,投向了刚刚平静的会场,粟裕眉头紧锁,心中迅速作出判断:敌人是如何得知会议的?军中必然存在内奸。 他的目光扫过指挥员们,语气果断而严肃:“指挥员留下,立刻执行无线电静默,原定的作战计划全部作废,重新部署。” 在场的人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没人敢违背命令,此时的粟裕没有解释太多,他深知,时间不等人。 即刻派出通信兵,骑马火速通知各军区指挥员,改变行进路线,务必避开日军埋伏。 这封纸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施亚夫冒着生命危险送出的关键情报,施亚夫,潜伏在汪伪政权内部的一名中共特工,身份极其隐蔽。 早在1940年,施亚夫受组织派遣,打入汪精卫政权内部,为了取得汪精卫的信任,他虚张声势,宣称自己手下有8000人马,成立了所谓的“绥靖军第七师”。 实际上,当时施亚夫只有200多人,但他连夜编造花名册,用《百家姓》和人情账本拼凑出8000个名字,成功骗过了汪精卫派来的心腹严甸南。 严甸南原本要实地检阅施亚夫的部队,但施亚夫提前布下了一场“戏”,他安排手下制造枪声和爆炸声,谎称新四军攻城,将严甸南吓得脸色发白,匆匆离去。 最终,施亚夫被汪精卫任命为“绥靖军第七师师长”,并授予中将军衔。 进入汪伪政权后,施亚夫如鱼得水,甚至与汪精卫的儿子熟络,成为伪军中的重要一员,他表面风光,内心却时刻保持警惕。 他利用职务之便,暗中向新四军传递情报,屡次破坏日伪军的作战计划。 南坎会议的情报泄露后,施亚夫很快察觉到日军的阴谋,他得知日军计划伏击新四军指挥员的返回路线,内心一紧,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为了传递情报,他不得不选择最隐蔽的方式——将消息写在一张纸条上,藏进两包香烟里,由可靠的人送往粟裕手中。 日军的计划之所以如此周密,必然是内部存在叛徒,施亚夫曾经推测过,新四军内部的电报科可能出了问题。 早在一次情报行动中,他发现日军对新四军动向了如指掌,于是通过秘密渠道,将电报科叛徒的消息传递给粟裕。 最终,粟裕成功识破电报科科长的叛变,将其击毙,从而挽救了部队。 此次南坎会议后,粟裕当机立断,更改指挥员的返回路线,避免了日军的伏击。然而,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在返回途中却遇到了险境。 他的归途需要渡过一片湖泊,偏偏湖上大雾弥漫,方向难辨,管文蔚与队伍在湖上迷失了三天,幸亏新四军战士及时接应,才化险为夷。 据他回忆,湖泊距离日军伏击圈不过三十里,若非运气好,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日军发现计划落空,开始怀疑内部有人泄密,施亚夫的处境愈发危险。 1944年初,日军开始对汪伪政权的高级军官进行排查,并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施亚夫。 施亚夫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便与新四军叶飞将军商议,决定提前发动起义。 他原本计划在1月11日起义,但为了避开日军的搜捕,他将行动提前至1月5日。 1月4日晚,施亚夫参加了一场牌局,这是田铁夫等伪军高官安排的试探,他在牌桌上故意输光钱财,装作失落,借机让田铁夫安排轿车送他回去。 到了城门口,守军例行拦车检查,施亚夫命令司机说: “田师长有急事命令我出城,你们敢拦吗?”守军不敢多问,便放行了。施亚夫顺利带领部队撤离,与新四军接应部队汇合,成功发动了起义。 起义的成功在伪军中引起巨大震动,大量伪军士兵纷纷反正,仅一个月内,就有2000多人投奔新四军。 这支起义部队后来被编入苏中军区,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粟裕对施亚夫的贡献高度评价,称他为“隐藏在敌人内部的无名英雄”,而那两包烟,看似普通,却拯救了新四军的指挥系统,避免了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