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当年军部的疯子们没有扩大中国事变(全面侵华),那日本就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日本侵华期间,石原莞尔极力主张不扩大事态,尽管他一再强调局势扩大下去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但是日本全面侵略的势头早已无法阻挡。 作为一个抱有侵华野心的日本将领,他提出这个观点自然不是出于和平,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加稳妥狡猾的设想。 石原莞尔出生在日本一个警察家庭中,从小就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养成了高傲和恃强凌弱的个性。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对中国的态度上,从求学时候开始,他便极其喜爱钻研哲学,对拿破仑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为的就是学习他们的智慧,从历史当中汲取经验。 虽然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正在求学的年轻人,但是他早早地就在心中构筑了对中国的侵略计划,准备日后在侵略战争中立下功劳,青史留名。 颇具眼光的石原从一开始就将侵华的重点放在了陆军上,因此在学校的时候,他选择了成为一个步兵。 尽管他自认是一个天资卓绝的“天才”,但是在外人的眼中,想法独特的他更像是一个“怪胎”,就连老师和他的关系也不好。 一个人的个性在年少时候就已经定型,根据他的同学回忆,能够和石原呆在一起的人往往是“黑社会”般的存在,正常的同学都不和他往来。 在人际交往中,他的傲慢展现无遗,正是这种个性,为他后来战败打下了基础。 1920年,石原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侵吞的构想,他经常装成普通人深入底层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现状进行观察。 经过长达几年的观察之后,他提出了“石原构想”,认为当时世界上能够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和美国。 如今两股势力各自发展,要想实现最后的统一必然要通过战争来实现,但是在此之前,他们要先完成对中国的侵略,也就是先占领满蒙地区。 他的这一设想十分重要,在日本军界内得到了不少认同。 在对中国东北地区完成了侵占计划之后,鉴于战争资源还不充分等原因,石原认为不应该扩大战争事态,尤其不能够和美国等大国交恶。 然而当时日本主战派内部的分裂越来越大,事态全然不受控制,最终“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拉开了序幕,而他心中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 之后确实如同他所料的那样,日本没能快速完成对中国的侵略,反而深陷泥潭,无法动弹,最终迎来了一个失败的结果。 战败之后,石原没有反思日本军事侵略的错误,反而有些郁闷自己没能登上“战犯名单”,倒像是失去了风头。 不过,虽然他没有被登记为战犯,但是他的结局也算是罪有应得,在中国侵略时留下的后遗症让他患上了膀胱癌,日本战败的第四年,他便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