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有领导到新疆鄯善视察,品尝了当地研究所新培育的瓜种,对之赞不绝口.临走还带上一个,不料,一名女研究员知道后,脸色铁青,立即派车将瓜追了回来…… 当天下午,吴明珠正在试验田里查看西瓜生长情况,突然接到同事的紧急电话,说是领导带走了一个含有珍贵种子的西瓜。 吴明珠闻讯大惊,顾不上擦拭满是泥土的双手,立即骑上摩托车追了出去。 这个西瓜里的种子凝聚了她和团队近三十年的心血,是改良后的“新红宝”品种,具有高甜度、强抗病性和高产量的特点。如果种子外流,多年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 终于,在县城边缘,吴明珠追上了领导的车队。她向领导解释了情况,请求归还西瓜。 抱着失而复得的西瓜,吴明珠松了一口气,却也陷入了沉思。这次事件让她意识到,在1980年代的中国,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已然成为了国家的战略资源。 回想起1955年刚来新疆时的情景,吴明珠不禁感慨万千。那时的她,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与同届的袁隆平一样,怀揣着改变中国农业面貌的梦想。 她主动请缨来到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育种工作。初到新疆,条件异常艰苦。 吴明珠和同事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忍受着极端的气候。酷暑难耐,寒冬刺骨,加上缺水少肥,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的育种过程。他们从各地搜集西瓜品种,进行杂交、筛选、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在这个过程中,吴明珠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劝她卧床休息,但她仍坚持每天到田间工作。她常说:“瓜是我的生命,我不能离开它们。” 1980年代初,中国的西瓜产量低下,品质欠佳,大多只能供应给医院的病人食用。 吴明珠和她的团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加班加点,不断改良品种,终于在1984年培育出了“新红宝”西瓜。这个新品种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 在试验田里,“新红宝”创下了亩产10吨的纪录,比普通西瓜增产30%以上。它不仅产量高,而且甜度适中,口感极佳,很快成为市场的宠儿。 随着“新红宝”的推广,中国的西瓜产业迎来了巨大变革。从1980年代初的稀缺到如今的丰产丰收,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每年,中国人消费约160亿个西瓜,占全球消费量的70%。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像吴明珠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的付出。 除了西瓜,吴明珠还致力于其他瓜类品种的改良。她培育的哈密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她还改良了新疆特色的“老汉瓜”,使其更适应现代种植和运输需求。 在科研工作中,吴明珠始终秉持“瓜是我的生命”的理念。她常对年轻同事说:“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珍惜每一粒种子,因为它们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吴明珠的事迹,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们同为1953年西南农学院的毕业生,都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农业发展。 袁隆平致力于水稻育种,而吴明珠专注于瓜类改良,他们的贡献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如今,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等问题,都需要更多像吴明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去攻克。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为人知,但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回望那个夏日的插曲,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一粒种子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向吴明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致敬,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孕育丰收,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信源:广东新闻频道2024.7.17《这个画面好甜!94岁高龄的吴明珠院士回新疆品尝西瓜。她是袁隆平同学,毕业后放弃留京机会主动请缨来到新疆,顶着烈日走遍田间地头进行瓜类研究……》 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以及图片皆来自官方媒体报道或第三方平台,真实案例整合分享,对于文章内容如有疑问或侵权行为,请联系本人进行修改或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