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不是中国人,照杀不误”,1991年的索马里内乱,数百名中国工人和使馆工作人员面临着叛军无差别乱杀,千钧一发之际,中国“战狼”现身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王粤调任我国驻索马里大使馆,负责经济参事处的二级秘书工作,这听起来像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对于了解索马里局势的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冒险。 索马里内战早已爆发,国家机器濒临瘫痪,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安全形势如同走钢丝,王粤的工作,注定与危险相伴。 1991年,这片土地上的冲突彻底引爆,危险程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反政府武装在各地迅速扩散,首都摩加迪沙尤其严重。 进出城区的车辆随时可能成为攻击目标,外国企业和人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有外国人员遭到杀害。 坏消息很快传来,中国医疗队和华侨在摩加迪沙遭到攻击,生命危在旦夕,索马里政府军自身难保,根本无力提供援助,危急时刻,王粤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救援任务。 曾经的军旅生涯赋予了他敏锐的战场嗅觉,他迅速制定出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并雇佣了几名当地民兵作为护卫,一路惊险万分,最终成功将医疗队和华侨转移到使馆经参处大院。 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王粤得去索马里国防部走一趟,拿到能让中国船只在基斯马尤港停靠的凭证。 索马里南部的基斯马尤港,是撤离我国侨民的重要通道,王粤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摩加迪沙已不再安全,必须尽快将所有人转移到南部。 王粤拿到证据后,立刻开车赶往基斯马尤州,400公里的路程,在和平年代或许只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战火纷飞的索马里,却是一条充满未知的死亡之路。 连续开了七个小时的车,路上都是跑路的难民和偶尔出现的武装分子,远离首都后,安全状况略有好转,王粤终于到了基斯马尤州,把通行证递给了州长和军区的领导。 在基斯马尤,有一家农场成了中国侨民和医护人员的临时庇护所,他们在这里焦急地等待着撤侨船只的到来,王粤也来到了农场,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可以稍作喘息。 然而一个噩耗传来: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遭到叛军轰炸,还有七名工作人员被困其中,王粤立即与使馆取得联系。 使馆工作人员让他不要冒险返回,他们已经销毁了机密文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我一定会把你们带回来!”王粤的承诺掷地有声,他知道,这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也是在向生命做出保证。 400公里,七条人命,仅凭王粤一己之力,显然无法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他需要帮手,碰巧不少华侨中都有当过兵的经历,他们听闻王粤的计划,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最终王粤挑选了两名可靠的同伴,组成三人小队,驾驶着两辆汽车,向着战火中的摩加迪沙进发。 最初的路段还算平静,但随着距离摩加迪沙越来越近,枪声也越来越密集,凌晨时分,当他们的车队进入摩加迪沙郊外时,突然遭到叛军的疯狂扫射。 关键时刻,王粤果断熄了车灯,在夜色中继续开路,后面的车辆也紧随其后,为了避免误入沟渠,他们每隔几秒便会短暂打开车灯,然后迅速关闭。 三辆汽车最终惊险地穿过枪林弹雨,进入市区,车身上布满了弹孔,但幸运的是,三人均未受伤。 新的难题摆在面前:中国大使馆附近遍布叛军,手无寸铁的他们根本无法靠近,王粤向索马里国防部寻求帮助。 索马里国防部听说中国同事遇险,马上派出一支小队协助王粤处理情况,在政府军的掩护下,王粤等人终于进入中国大使馆,成功救出七名被困人员。 多年后,王粤回到祖国,在节目中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国”二字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撤侨行动,更是一个中国老兵在绝境中坚守承诺的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粤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数百名同胞点亮了回家的希望之光,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外交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信源】央视网——《老兵你好》20191227从索马里归来——老兵王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