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家有老人要注意!医生:过了60岁的人,冬天宁愿睡到中午起床,也不要随便做这3事

家有老人要注意!医生:过了60岁的人,冬天宁愿睡到中午起床,也不要随便做这3事   一些退休教师、老会计,还有各种“从前特别忙,现在闲到不知干啥”的朋友们,到了冬天,总是陷入一种奇怪的纠结:到底哪些事不能做? 尤其是过了60岁的人,想做啥总怕“伤了老骨头”,其实,冬天确实是个考验老年人身体的季节,就像一场隐形的马拉松,能不能跑到终点,全看有没有避开那些“容易翻车的陷阱”。 先说个最直观的事实,冬天对老年人的威胁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寒冷天气会加剧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飙升;再加上空气干燥,老年人的黏膜很容易受损,感冒、肺炎啥的说来就来。 偏偏很多老人还特别“不服老”,喜欢冬天瞎折腾,那么哪些事是老年人冬天绝对不能随便干的? 有些老人特别爱早起,觉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冬天的早晨不仅冷,还黑乎乎的,空气质量也不咋地,尤其是城市里,夜间积累的污染物还没来得及扩散。 这个时候去晨练,不是锻炼,是“硬刚”。冷空气进入呼吸道会刺激气管,可能引发咳嗽甚至哮喘,而且,早起本身就是对心脑血管的一个小小“暴击”。 睡了一夜,血液浓度本来就高,再加上气温低,心脑血管容易“受不了”,有时候你还没跑几步,心跳已经超速了。 所以,宁可多睡一会儿,把起床时间调到太阳出来之后,呼吸着暖暖的空气出门,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很多老年人一到冬天洗澡的频率就降低了,尤其住在北方的朋友,总是觉得自己是不是太“邋遢”了,其实,冬天减少洗澡次数是有科学道理的。 因为老年人的皮肤相对较薄,皮脂分泌减少,频繁洗澡会把本来就不多的油脂“洗光”,导致皮肤干裂、瘙痒,甚至引发感染。 再者,洗澡的环境本身就危险,很多老人喜欢用特别热的水洗澡,热水会让血管迅速扩张,可能引发低血压甚至晕倒。 尤其是浴室里又湿又滑,如果没有安全措施,摔一跤的概率比你想象的高得多。 所以,冬天洗澡的频率可以适当降低,每周一两次足够了,关键是保持水温适中,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冬天一冷,很多老人都喜欢吃点“补的”,觉得吃得好就能御寒,羊肉汤、火锅、补酒、各种中药材,一顿饭搞得像“满汉全席”。 其实,这种补法对老年人的身体是个大考验,肉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热量过剩还可能引发高血脂、高尿酸,至于补酒,那就更是一把双刃剑,稍不留神就会“补过头”。 冬天的饮食讲究均衡,注重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红薯、山药、莲藕之类的,再搭配一些优质蛋白,比如豆制品、鱼类等等,才是对身体最友好的方式。 而且,饮食要少盐少油,不能为了“多放点料更香”就对健康下“黑手”。   老年人冬天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稳,不管是作息、饮食还是活动,都不要急不要猛,凡事“慢一点”准没错。 首先是作息,冬天的夜晚长,人体的生物钟会自动延长睡眠时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睡到太阳晒屁股也没啥大不了的,不用非得强迫自己早起。 再来是饮食,饮食结构要调整。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柚子,能提高免疫力。 多喝温水,保持黏膜湿润,主食可以适当增加杂粮,比如玉米、糙米,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蛋白质的来源要优质,比如鸡蛋、瘦肉,适量就好。重油重盐的食物,还是敬而远之。 运动方面,选择一些低强度、低风险的活动,比如室内的拉伸操或者简单的太极拳。 如果想外出运动,尽量选择中午或者下午两点左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候,避免早晨和晚上“冷到骨头里”。 还得注意保暖,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不觉得冷不代表真的不冷。 要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毕竟“寒从脚下生”不是说说而已,如果觉得自己容易手脚冰凉,可以适当泡泡脚,但别太烫,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最合适。 冬天看似漫长,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对老年人来说反而是一个调整身体、积蓄能量的好时机。   参考资料:王佳一.中医穴位联合起床三步曲 指导骨科患者管理的创新理念,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