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以前都是末位淘汰,后面为什么改了?任正非发现:末位淘汰的都是员工,把员工每个月干掉10%,根本没有用。董明珠也曾说过:“干掉1个干部,比干掉100个员工更管用。
没想到,实行了这一政策之后,全体公司员工更加“万众一心”了,过去的领导在做出了一番成绩之后,往往容易躺在“功德簿”上停滞不前,反正自己的头衔不会被轻易改变,有什么事情让下属去做,亦或让他们“担责”都可以。
自己则只需要将任务分发下去,同时做好和直系上属的汇报即可,长此以往,这样形成的风气可想而知。时间长了,员工们的内心更是“心如明镜”,反正再怎么干,功劳也会被领导“抢走”。
久而久之,懈怠之风不可避免,可现在“干部末位淘汰制度”一出台,想来,那些不干实事的人,就会开始瑟瑟发抖,毕竟,如若被公司裁员,年纪轻的还好就业,年纪大的重则可能生活一时就会因此失去了保障。
毕竟,现在高级的用人单位,在应聘者入职之前,还会进行一定的背调和风险评估,针对于中年阶层的人而言,他们的优势大大会被年轻人比较下去!
不过,也不排除他们存在在别的公司增光添彩的可能,但工作做的好端端的,谁又想被做开除处理呢?
说出去,既让自己的面子上挂不住,名声传出去又不好听,更何况,按照人们的惯有思维,排在末尾的,大家免不得对其会戴上“有色眼镜”视之。
进而怀疑这个人是否存在哪方面能力不佳的行为,如此,干部就会承担着重压,进而化为动力,不仅鞭策自己,同时还和同事们一起互相监督,毕竟,谁都怕会被谁比下去。
但至于这份干部竞争机制传达下去,会对员工造成怎样的影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有利有弊,只要能够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受损,那么,这项政策或许就是好的。
而将压力放在领导头上,让他们起到积极带头作用,从而造成“上达下效”的优良作风,相信是每一个企业的初衷,况且,只有员工好了,公司才能好。
这点在许昌的胖东来身上就深有体现,因此让不少人都幻想着能够到那样的地方去上班,但不论是雷军的小米、任正非的华为,还是董明珠的格力,也依然是不少求职者的不二选择。
毕竟,有了在大厂工作过的经验,相信将来不论到了哪一家公司求职,都是一个加分项!
而员工的流动性古往今来,自然比领导层的更加频繁,可企业家们很快发现,不论开除多少个排名靠后的员工,对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可如若抓住了领导的“典型”,反而在一定时间内,会起到震慑和激励的作用。
不过,说到底,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要想不被公司和时代所淘汰,一方面要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培养其实力的唯一和不可取代性,如此,才更加不容易被取缔。您说呢?相信没有公司和企业会不欢迎人才的加入!
参考信源:《面对面》人物专访栏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