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和九龙是永久割让给英国的!新界是99年租期,1997年7月1日到期!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是打算只归还新界的,但邓公说了,主权是不容谈判的,这次要一起回收,中国人穷是穷点,但不怕打扙!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统治最动荡的时期。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开端之一。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这份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这片面积仅有8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就此成为了英国在远东扩张的重要据点。 然而,对香港的侵占并未就此结束,英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将战火燃向中国。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端永久割让给英国。 随着香港的商业地位日益提升,英国殖民者对周边地区的觊觎也愈发强烈。1898年,他们又以"防务需要"为由,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份条约规定,将九龙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南岸的广阔区域以及附近二百余个岛屿,以99年为期租借给英国。 这片被租借的区域,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新界",面积达到九百多平方公里,比此前割让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总面积还要大得多。英国人精心设计了这个99年的租期,他们认为在这漫长岁月中,租借与永久割让的界限终将模糊。 三次割让使香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殖民地区域。香港岛作为最早被占领的地区,成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中心。九龙半岛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域。而新界地区则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和重要的水源保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香港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随着1997年新界租期的临近,整个香港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市场对香港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大量投资者持观望态度,一些企业甚至开始考虑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区。 这种经济信心的动摇让英国政府倍感压力。作为一个以金融业为支柱的城市,香港的繁荣建立在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之上。 然而,此时的英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二战之后,英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下降,其殖民统治体系逐渐瓦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正视香港问题。但他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殖民统治者的傲慢心态。 1982年,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取得胜利,这让英国政府产生了某种错觉。他们认为这场胜利证明英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 但新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而坚定。中国政府从建国之初就宣布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这一立场从未改变。 对于香港问题,中国的态度可以用"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来概括。这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归属,更是一个民族尊严的象征。 但现实很快让英国认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有着坚定的立场、清晰的战略和充足的信心。
1982年9月,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展开了正式谈判。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带着"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来到北京,试图通过承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换取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权利。 这个方案在英国看来是个巧妙的平衡。他们认为只要能继续保持对香港的实际控制权,在名义上承认中国的主权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但中方对这种企图一眼就看穿了。在中国看来,主权和治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分割统治的方案根本无法接受。
面对中方的坚决态度,英方又使出了经济威胁的伎俩。他们声称如果中国坚持收回香港,将会导致香港经济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种威胁在中国领导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中国政府早已做好了各种预案,有充分的信心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谈判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一国两制"构想。这一构想既坚持了国家统一的原则,又充分考虑了香港的特殊情况。 根据这一构想,香港回归后将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这个方案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在驻军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同样坚定不移。任何主权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点不容讨论。 经过长达两年的谈判,英方最终接受了现实。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同意在该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通过这次谈判,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一国两制"构想的独特价值。这一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