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工厂生产的铝管被鉴定为“枪支散件”,尽管这些铝管卖给了美国和以色列,但工厂老板表示只是按照图纸生产,不知道这些铝管的最终用途。一审时,老板被判了15年徒刑,现在正在二审上诉中。
2014年,一家五金加工厂接到一笔海外订单,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纸加工了一批铝管。负责人表示,他们仅按图施工。
在2022年被相关部门拦截并送交枪械专家鉴定。结果这些铝管与多款枪支的重要零件尺寸吻合,具有专用性和危险性。一时间,普通铝管摇身一变,成为了“枪支散件”。
宁波法院一审认为,尽管该厂负责人声称“不知情”,但根据法律规定,生产者对出口商品的性质和潜在用途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查责任。
最终,法院以“制造枪支罪”判处负责人15年有期徒刑。
目前,案件进入二审程序
面对这一案件,网友观点不一。
一些人认为“法律无情但有规可循,企业无知不是免责理由”;另一些人则质疑判决过重,“这明显是一个教训,而不是恶意犯罪”。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十条规定,生产、销售枪支零件,需具备严格的资质认证,且须经公安机关审批。
一旦某种零件具备与枪支部件高度相似的专用性,即便生产者主观无意,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换句话说,无论知情与否,只要行为结果危害性存在,就可能触犯法律。
总之,企业的无心可能成为法律的有意。在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中,只有强化自身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来源:观察者网-宁波一工厂生产铝管出口美国、以色列,被鉴定为“枪支散件”,负责人一审获刑15年,临近工厂负责人:按图生产,不知道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