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缴获美军的防弹衣,李克农让人分别挂在50米、100米外的树梢上试射,射击完毕一查验,他摇了摇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装备了防弹衣,美军的防弹衣采用尼龙或玻璃钢材料,号称能够防御60%以上的子弹与碎片。 中国志愿军高级指挥官李克农对这种防弹衣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决定亲自进行试验。 李克农命令将一件缴获的美军防弹衣悬挂在50米远的树梢上,用卡宾枪进行射击。 几发子弹射中后,防弹衣的表面留下了明显的弹孔,背面也被击穿,尼龙丝露了出来。 随后,李克农将防弹衣移至100米远的地方再度开枪,防弹衣正面与背面都被击穿,完全无法抵挡子弹的攻击。 李克农明确表示,防弹衣不过是用来给美军士兵增强心理安慰的工具。 在现代战争中,防护装备不断进化,尤其是防弹衣的出现。 然而,并非所有军队都普遍装备防弹衣,其中就包括中国军队。 防弹衣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子弹和爆炸碎片,美国军队尤其依赖防弹衣,尤其是在中东等战乱地区,防弹衣几乎成为美军士兵的标准装备。 然而,在中国军队的作战实践中,防弹衣并没有像在美军中那样广泛使用。 有人可能会误解为这是因为防弹衣价格昂贵,或者难以负担。 实际上,防弹衣的生产和购买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困难,甚至在全球防弹衣市场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全球约70%-80%的防弹衣来自中国。 然而,长时间的磨损、汗水的侵蚀以及阳光的暴晒都会导致防弹衣的防护性能下降。 防弹衣不是永远有效的,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后,它的防护能力会明显降低。 因此,中国军队在日常训练和执行任务时,通常不会让每一名士兵都穿上防弹衣。 另外,中国的军事任务多以防守为主,和平时期的任务更多集中在巡逻、警戒和维持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防弹衣的需求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迫切。只有在面对突发的暴力事件或敌对势力时,士兵才会穿上防弹衣。 此外,在实战训练中,防弹衣虽然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但真正能够保命的,往往是士兵的作战意识。因此,中国军队鼓励士兵依靠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中国古代,甲胄作为战士的基本防护装备。商代被认为是青铜时代的开端。最早的甲胄材料多为兽皮和木材,这些材料不仅容易获取,而且制造简单。 商代的甲胄主要以皮革为基础,可能是整张兽皮直接披在身上。 皮甲的形制逐渐改进,开始裁剪成片,通过绳索或其他方式将皮甲片连接,形成更为精致的防护装置。 商代的皮甲常用犀牛皮或水牛皮等坚韧动物皮制作,其耐用性较强,同时较为灵活。 周代战士的甲胄除了常见的皮质,还出现了青铜盔和青铜胄。 青铜胄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这种胄一般是用铸造法制作的,形态多为虎头状,上面常铸有精美的兽纹。 周代青铜胄的内部一般较为粗糙,因此会加裹织物或使用头巾。进入战国时期,最早的铁胄出土自河北燕下都,其结构由89片铁甲片编成。 铁甲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它的出现意味着青铜开始被铁逐渐取代。秦代的甲胄遗物较为稀少,主要通过兵马俑和石制甲胄的研究来推测秦代的甲胄形态。 根据现有的遗物,秦代的甲胄多采用皮质、铜质或铁质材料,其形制也具有多样性。 秦代虽然迅速统一六国,但其兵员装备依然较为简陋,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精锐的将领。 汉代是甲胄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汉代的铁甲一般被称为“玄甲”,其中尤以“鱼鳞甲”最为典型。 这种铠甲由小铁片编织而成,坚固且具有极好的防护性。铁铠的设计也越来越精细,逐渐发展出两当铠的形制,即胸背各有一片铠甲,通过带扣连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甲胄逐渐细化诸如筒袖铠、明光铠等新的铠甲形制开始出现。筒袖铠由于其出色的防护能力,尤其在防止弓箭穿透方面表现优异。 明光铠则因其胸前和背后装饰的金属圆护在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威武的视觉效果。 唐代是甲胄技术的另一高峰,唐代的明光铠和两当铠在军中广泛应用,前者因其闪亮的外表和高强度的防护性,成为高级军官的标配。 宋朝是甲胄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武经总要》中的五副甲胄代表了当时甲胄的精湛工艺,尤其是步人甲,其甲片数量高达1825片,重量达到29公斤。 宋代的甲胄大多由铁片制成,但随着火器的普及,传统铠甲的功能逐渐受到挑战。 元朝的甲胄则在宋代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尤其在铁网与皮甲的结合上有所创新,这种新型铠甲有效提升了防护能力,同时也适应了当时战斗方式的变化。 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使用,甲胄的实用性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南方作战时,纸甲因其对箭矢的防御效果,也成为特定环境下的优选装备。 到了清代,火器的威力愈加强大,传统甲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1]巩娜娟,于天,张利.软质防弹衣中减凹陷材料和防弹层结构的研究[J].广东化工,2024,51(8):14-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