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女子做挑山夫17年,含辛茹苦抚养3个儿女,还将其中2个送进重点大学,被央视等主流媒体大加赞赏。谁曾想,村里人却评价:这个女人坏得要命,没有人愿意跟她来往! 汪美红,1963年出生在安徽齐云山农村,27岁嫁给邻村渔民,一年后,喜得贵子。 哪料,孩子先天白化病,视力几乎为零。婆婆立马变脸,经常找茬辱骂。 幸得第2年,她生下一对健康的龙凤胎,生活得以恢复平静。 5口之家的经济压力何其沉重,丈夫夜以继日地捕鱼挣钱。 1994年的一个傍晚,大雨滂沱,她拦住了丈夫,“天气不好,歇一晚吧!” 丈夫嘿嘿一笑,“这点雨,不碍事,放心吧!”说完,匆匆离去。 没想到,他竟失足溺亡。2天后,才找到遗体。 汪美红搂着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悲痛欲绝。 婆婆带人闯入家门,指着她鼻子怒骂,“是你把我儿子逼死了!灾星、害人精!从此后我们家跟你一刀两断......!” 婆婆的言行导致她遭到全村排挤。 父母赶来,劝导她把孩子留给婆家,趁着年轻改嫁。 母亲更是“扑通“一声跪下,“闺女,听妈一句,拖着3个娃,今后的日子不好过啊!” 汪美红泪如雨下,“我再难也要把他们养大!” 从此后,她一边种田打零工,一边照顾孩子。 一天,孩子站上小板凳,端灶台的热汤。谁料,全洒在身上,烫得呲牙咧嘴的他,竟跳进水盆降温,身上水泡溃烂了。 汪美红急忙送去医院,诊疗费70元,她摸遍口袋,只有3元4角。 她舔着脸去借,邻居们却把她推出门外,“去,别把晦气带我家!” 她只能含泪把孩子拉回家,用讨来的麻油涂沫,“乖孩子,慢慢就好了!” 夜深人静,她捶打着胸口,泪如泉涌:我还算母亲吗?我该怎么办啊! 不久,她发现男人们拿着扁担往齐云山走。原来做挑山夫,100斤给4.5元,日结。 她一咬牙一跺脚,加入他们的队伍。 大清早,她蒸好馒头煮好粥,把孩子们拴在桌脚上,出门了。 话说齐云山,出了名的陡峭,7公里的山路,3700多级台阶。男挑夫都感觉吃力,来回一趟起码3.5小时。 汪美红深吸一口气,第一担竟挑起180斤沙子。每上一级台阶,沙子就会晃动,扁担摩擦肌肉,生疼。 仅仅10来分钟,汗水湿透衣衫,越往上走,呼吸越困难。男人们早就把她甩得老远。 她咬紧牙关坚持着,累了歇会,歇了再走。一趟下来,足足用了7小时。 当她卸下担子,磨破的皮黏住衣上,血肉模糊,疼痛难忍。 她来担忧孩子们的安危,不及清理伤口,就火急火燎往家赶。 推开家门,肮脏不堪的孩子和满地的屎尿。 收拾妥当,已经午夜。她攥着9元辛苦费,含笑入睡。 第二天,她的肩膀红肿,为了养活孩子们,她继续上山。 渐渐地她适应了,一天可以挑2次,甚至3次。有时候,晚上有散货,她打着手电再上山。 就这样,她的双肩结下厚厚的老茧,还早早落下了腰腿痛的毛病。 病了伤了撑不住了,她就在山上吼叫,就去老公坟头哭一场。 她保存着孩子们的成绩单,因为那是她的动力,是一份份希望。 山上的住户同情她,家里有些需要,全都指定她来挑。忙不过来,她就让双胞胎一起挑。 孩子们在日记里埋怨:“妈妈真坏,叫我挑东西!”但他们也深深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加倍尊重母亲,加倍努力学习! 转瞬17载,她风雨兼程,用坏了50根扁担,穿坏120双鞋,走了近30万公里的山路。 苍天终于回馈阳光。 2011年,汪美红三喜临门。大儿子在上海按摩院就业,双胞胎儿女考上重点大学。 但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却愁煞了她。特别是女儿上的安徽医科大学,学制5年。 更忧心的是齐云山要开通公路,她的挑夫生涯即将告终。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徽州馄饨非遗传承人王一挑,主动上门:“孩子大学费用我出!” 原来,好心人王一挑的父亲也是个挑夫,所以他懂得挑夫的艰难。 汪美红热泪盈眶,“你卖馄饨也不容易,资助一个孩子,我就心满意足!” 但王一挑执意承担了两个孩子的费用。 同时,齐云山镇委会帮助她在半山腰开了小店,“挑山女茶铺”,解决了失业的困境。 汪美红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上海戏剧团还将它搬上舞台,感动无数观众。 随后,她还获得了“安徽好人”、“黄山十杰母亲”等荣誉称号。 虽然她苦日子得以改善,但婆家与村里的误解依然存在。 特别是对于央视节目现场,有企业表示成立基金专门捐助贫苦的母亲,很是眼红。他们想不通一个克夫女人,凭什么上电视,得赞助。 他们变本加厉对她进行指责、谩骂,甚至阻扰记者的采访。 好在这些恶意的曲解,并没有影响汪美红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境。 现在孩子们都有了工作,小儿子结婚生子。熬过了苦难和心酸,美好的日子已悄然而至。 向伟大的母亲汪美红致敬!
纪录片——《看见中国:挑山的女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