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鞋子多少钱?"班主任老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了,最质朴的道理。 (来源第一时间) 老师问每个孩子:你的鞋多少钱?孩子们的回答并不整齐,有的说五六十块,有的说几百块。 从这一个小的点上开始,通过孩子们的答案,老师开始和他们讲道理——要心疼一下父母。她从鞋子的花费,延伸到每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 告诉他们,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想一下消费背后的人,消费的能力。 50块钱的鞋子可以满足生活需求,没必要非要攀比买奢侈品牌。带个水杯,就不用买矿泉水。花钱无可厚非,必须在能力范围许可内。 节俭是美德,当今社会似乎都已经不提倡了,但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衡量一下,自己不赚钱,花父母的钱是不是理直气壮。 其实,不一定非得上菜市场买的菜才觉得有面子。爷爷奶奶自己种的蔬菜,各种野菜,吃的也很健康,并不卑贱。网上的公开课,博主们的知识分享,对于好学的人同样能学知识。非要去付费学习,反而成了被割韭菜。 免费不等于占便宜,花钱也不等于积累福报。人有钱也可能是为富不仁所得,人穷也可能是资智和健康先天就差一节。资本的累积,都有他人的血泪。 一时的时运,不是绝对的道理,内心格局满怀包容性,也只能看到目力所及。 能够买得起上千元的鞋子,不必傲娇,不花钱穿他人穿过的衣服生活,也不用自卑。钱要花在刀刃上,也要体谅赚钱的人不容易,像这位老师所说的,消费和能力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