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曹启东和妻子从四川出发,千里跋涉前往云南的烈士陵园。那一刻,他们不再年轻,脚步沉重,心中却充满着一个难以言说的决心:在自己有限的时光里,他们决定给已故的儿子曹刚拍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带着父母的深情与无尽的思念。
曹启东曾是军人,青年时期,他在军营里拼搏过,见证过血与火的洗礼。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远去,但心中的那份责任感从未褪色。年幼的曹刚对父亲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每次曹启东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眼中总有一丝激动与自豪。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走上相同的路,但他知道,家族的责任感与热血情怀,早已深深植根在曹刚的心中。
曹刚从小喜欢听父亲讲述战场上的事迹,那些英雄的壮举总能激发他内心的热血与理想。对父亲的期望,他并没有感到压力,反而是在心里暗自立下决心:有一天,他也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英雄,为国家效力。
1979年,曹刚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参军。这一决定,也意味着他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踏上了那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父母知道他不会放弃这条路,虽然内心满是不舍,但依然默默支持。家中的话语并未多说,只有父亲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说道:“记住,忠诚与责任是军人的本分。”
1979年3月,曹刚的部队随着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展开。年轻的他带着对父母的承诺,穿上了军装,踏上了陌生的土地。对越战场充满了硝烟与血腥,曹刚也在这片荒凉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在那场血与火的考验中,曹刚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曹刚所在的小分队遭遇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为了掩护队友撤退,曹刚果断决定冲锋。他一个人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队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正是这几秒钟,敌人被压制,战友们成功脱离了危险。可这一举动,也让曹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曹刚的身上中了数发子弹,鲜血染红了战地。他依然忍着剧痛,勉力用手写下遗书,交给一名战友,让他带回给父母。这份遗书里没有恐惧,只有对父母的愧疚和对祖国的忠诚。尽管重伤的他很快失去了生命,但他的英雄事迹在战友之间广为传颂。
当曹启东和妻子郝钦敏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愣住了。那一刻,沉默的背后,是难以言表的痛楚。作为父母,失去儿子的痛苦无以言表。但他们也明白,曹刚的选择是出于对家国的忠诚与责任。他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身为父母,他们只有无尽的骄傲与尊重。
“我儿是好样的,我这个做父亲的,为他感到骄傲自豪。”这句话从曹启东嘴里说出时,眼角却已含泪。他虽是退伍军人,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因为悲伤而失去对国家的信念。失去了儿子,他们依然继续前行,心中坚信曹刚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曹启东和妻子每年都会去烈士陵园,照料曹刚的墓地。他们带着儿子生前最喜欢的点心,和他聊一聊,仿佛他依旧在身边。每一次,他们都轻轻抚摸着那块墓碑,擦去上面积聚的尘土,仿佛是在擦拭自己孩子的脸庞。虽然内心无尽的悲痛,但他们依然在坚强地生活,生活中依旧充满对儿子的怀念与爱。
岁月不饶人。时间飞逝,曹启东和妻子逐渐老去,走路也不再那么方便。每年去烈士陵园的次数少了,脚步也变得愈加沉重。两人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或许不久后便无法再来到儿子墓前。
2022年,在曹启东与妻子深思熟虑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为曹刚拍一张“全家福”。虽然这张照片的主人已经缺席了四十多年,但他们依然希望能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完成对儿子的怀念。尽管曹刚已经不在,他们依然想让这张“全家福”成为一种传承,成为儿子精神的延续。
那天,他们一同前往云南的烈士陵园。虽然体力大不如前,但依旧坚持去看望儿子的墓地。两位老人相依为伴,站在曹刚的墓前。拍照的瞬间,曹启东低下头,眼中闪烁着泪光,而妻子也默默抹去眼角的泪水。镜头定格,那一刻,他们的身影与儿子永远定格在这片烈士陵园里。
曹刚的牺牲并不是个别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和烈士为国捐躯,留下了无法忘怀的事迹。曹刚的父母,正是这些英雄父母的缩影。
像他们这样的父母,虽然失去了最亲的人,但他们依然默默地坚持着,继续走着自己的人生路。对于他们而言,儿子的牺牲不只是痛苦的记忆,更是精神的传承。
曹启东和妻子从未抱怨过国家对他们的优待。他们始终坚持自食其力,安静地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尽管他们失去了儿子,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也没有放弃对家国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