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巴上听导游讲太平山墓地的故事,他说,“这里是富人的墓地,最便宜的墓穴400万港币起,有副对联,上联是‘今夕吾躯归故土’,下联是‘他朝君体也相同’,横批是‘总有一天等到你’。”他说,“普通老百姓就别想了,根本赚不到能葬在这里的钱!”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这里就是香港赛马的地方——跑马地,旁边更是富豪和明星们的住宅区。墓地、赛马场和豪宅区就这样三位一体,和谐共生。 随后查一下资料,这里原来叫黄泥涌,在1840年前是香港岛上唯一有几棵树的地方,当时香港的总人口不到300,散布在十几个定居点。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港岛时,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说,“那个岛上连个房子都没有,永远也不会成为贸易港口。”既然拿到手了就作为殖民地,英国在驻军的同时也从本土移民,同时从广东等地招募华工干造房修路的活。可是,英国来的人水土不服,疟疾、霍乱、伤寒等让他们死亡率飙升,最高时每天三具尸体葬在这里,起名“快活谷”,跟佛家“极乐世界”异曲同工。军医爱德华 ·克里在1841年6月18日的日记中写到:“可怜的老布罗迪,今天下午葬在香港的新墓地‘快活谷’里。” 两天后,克里医生又记录了第二场葬礼:“我的另一位朋友,第18团副官威尔逊,刚刚从广州赶来,毙于莫名高热,葬于布罗迪之旁。”当时的英国本土,两人吵架,会诅咒对方,“Why don't you go to Hong Kong?”竟然有“你咋不去死”的意思。1851年,香港岛的人口达到3万人,大部分是从广东招募来的华工。英国殖民者作为统治阶层,其官员和家属死后都葬在这里。而华人但凡有权有势,死后大多落叶归根回本土,底层民众则去乱葬岗。由于底层民众连棺材也买不起草席一裹就到山上挖坑埋了,可暴雨一冲,尸体会冲到路面。既引起恐慌,也会引发瘟疫。港英当局推出“华人殡葬管理法”,允许华人葬在这里。到香港去玩,记得来看看这块墓地、赛马场与豪宅三位一体的风水宝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