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华教授柳冠中一番质问,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科技快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奇的时代: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医院……以前只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场景,现在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但另一个声音却在心底隐隐作响:当机器接管一切,人,该何去何从?在无人化趋势的影响下,我们得重新思考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机器人送餐,无需人工干预,24小时待命,无人驾驶,解放双手,告别拥堵和疲劳,无人银行,精准高效,告别排队和人工错误,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效率,最大化产出。 可是硬币的另一面,却刻着“失业”两个字,当机器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曾经依赖这些工作岗位的人们将何去何从? 流水线工人、收银员、银行柜员……这些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职业,正在被冷冰冰的机器所取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替代效应正在蔓延到更高级的领域,程序员、金融分析师,甚至医生,都感受到了来自人工智能的压力,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也带来了其他隐患。 无人驾驶,固然可以精准控制速度和距离,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缺乏人类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事故风险反而更高。 无人银行,虽然能够回答客户的常规问题,却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服务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奔波时,少数人却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这无疑会加剧社会矛盾。 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我们需要在不断试错中,寻找人与科技的最佳平衡点。 人机对立,并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机融合,才是未来之路,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开始探索“数字人”等技术,试图弥补人工智能在情感交流方面的不足。 广州的一家商场推出了“未来商店”,里面结合了AR实景购物、机器人送貨和自助收银等技术,同时还提供了温馨的服务,让购物体验既有科技感又不失人情味。 这或许就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机器负责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而人类则专注于需要创造力、情感和判断力的领域。 面对无人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科技无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效率,也可能导致失业和不公平,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引导科技向善,才能让人类真正受益于科技的进步。 未来,人与机器的共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积极探索人机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找到人类独有的价值和位置。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果然视频:清华教授柳冠中谈“无人科技”:科技不能离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