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和赣南三整为啥这么相似? 因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要解决的问题类似, 都是为了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 增强部队战斗力,都是从差不多的“实事”出发的。 而他们又用了差不多的解决思路, 所以才有了类似的解决方案, 又因为他们两个的经历不同, 积累的感性材料不同, 导致各自的方案侧重点略有不同。 很多人都很关注“求”, 都想知道推导过程, 都想一步到位立马成为思想家, 但大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实事”部分, 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但是, 想做到从实际出发,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许多。 主观因素是最大的阻碍, 而主观成分不是我们想减少就减少的, 得靠客观现实才能将其击碎。 毛主席说陈云的经验够了, 需要多学点哲学。 但我们在某些时候的问题, 恰恰就是经验少,掌握的感性材料太少了, 太天真, 太想当然。 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多深刻且丰富的人生经历, 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走, 没有什么解决难题的经验, 直接经验的种类和角度太过单一。 很多道理, 你没有相应的亲身经历做基础,是学不明白的, 只能背诵而做不到理解, 更谈不上应用。 榴莲究竟是什么味道, 你光听他人描述是无法理解的, 只有亲口尝一尝, 亲自闻一闻,你才能明白。 经验是一种珍稀资源, 是很宝贵的东西。你占有了, 别人却没有占有, 那你就有优势,就能比他人更快更早接触经验背后的道理和机会。 但一个很现实很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获得经验是需要成本的, 也是有门槛的。普通人既没有什么余粮拿去试错, 更没有实力突破一些门槛。 你想有创业的经验, 就得去创业, 但创业既要成本还得承担风险, 创业失败可能就会搭上普通人的一生前途, 这样的成本太高了。 那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获取感性材料了吗? 自然有, 没有直接经验, 那就用间接经验,从古至今发生了这么多事, 先贤们留下了这么多书, 都是可以用的。 什么东西一多,就容易鱼龙混杂,好书有不少,烂书更多, 幸好我们不用费心去挑选, 直接看经典书籍就行。 得注意的是分类, 如果是为了成长, 是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书, 首选哲学类、科学类、工具类、历史类书籍。 当然, 我的个人看法, 马恩列毛是必读的。 此外, 我们还可以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通过多做调查, 来丰富我们的经验, 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 但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相比, 优点是种类来源丰富, 缺点是很考验个人的自驱力。 有些人在看书,不一定在学习,也可能在消遣;有些人玩抖音, 不一定是为了娱乐, 也可能是在学习。 知识从你脑子里过了一圈, 究竟留下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当我们的感性材料比较丰富了, 既有质量,覆盖面也比较广的时候, 通过“求”, 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炼过后, 就得到了一些概念或者理论了。 然后我们用这些亲身得到的概念和理论, 再去指导实践, 又得到了一些新的材料, 再次重复以上动作, 循环往复。 难点是如何启动这个循环, 然后不断填充材料, 让这个循环一直运行。 就跟打怪升级一样, 前面升级比较容易, 但后面每升一级, 所需的经验都是翻倍的, 要想升级要么有大怪给你打, 要么就进入平台期, 慢慢升。 但当升到一定级别后, 就能学技能了, 工具也升级了, 再处理以前的小怪, 就很轻松了,一刀一个, 同时经历丰富了, 遇到大怪时,也有策略方法去应对了。 写到这里, 又想起经常在咨询时大家问的一个问题: 毛主席的思想体系可以复制吗? 答案是可以。他走的道路, 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 但能走多远就要看个人造化了。 但也不要急着深究理论, 先做到从实际出发更重要。 只要路走对了, 迟早能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