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拒绝葡萄牙援助,真是个大问题。 崇祯皇帝一把将葡萄牙人的信扔到一边,嘴里说的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事儿听着有骨气,可大明就这么“碎”了。 明朝末年,那叫一个乱:外有女真人的铁骑威胁,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闹得天翻地覆。老百姓是饿得吃树皮,朝廷是穷得发不出军饷。这个时候,葡萄牙人写了封信,意思是:“借我澳门永久使用权,我帮你打仗。”结果崇祯皇帝一听,这还得了?直接拒绝,说什么也不肯借地。这一决定,在后世一直争议不断。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崇祯的“骨气”真伤不起。 崇祯有一个执念,那就是“死也不能让外国人染指中国的土地”。在他看来,把澳门给葡萄牙就等于把国土割出去。这在今天听着是大义凛然,但问题是,崇祯当时的局面根本撑不住这种“骨气”。国内的兵器落后、军队战斗力低下,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打不过李自成和后金了。葡萄牙的火枪和大炮,正是明军急需的东西。借个地换军火,未必是坏事。但崇祯的思维太保守,他觉得“借地”就是“卖国”,这让他失去了一个可能的翻盘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葡萄牙人一旦借了地,谁知道会不会赖着不走?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西方列强的胃口确实很大。崇祯的选择虽然看似短视,但他怕的是“羊入虎口”。问题就在于,他既不想割地,又没其他招数。最终,他的“骨气”没救了明朝,却搭上了整个国家。 2. 他太信不过人,也太急着找替罪羊。 崇祯整个执政生涯,都在用一个字概括:急。他急着改革、急着打仗、急着救国,可越急越乱。比如袁崇焕,被崇祯一刀砍了,理由是“通敌叛国”。但袁崇焕真通敌了吗?没有。这是崇祯自己信不过人,听了谗言就杀。这种急躁和多疑的性格,导致他错杀了不少能臣良将。对葡萄牙的援助提议,他也是一样,连好好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发火拒绝。 其实,徐光启的建议并不无道理。葡萄牙的火枪大炮在当时是先进技术,澳门本来就是明朝赐给葡萄牙的租界地,借机换资源,不是天大的问题。可崇祯觉得徐光启“引狼入室”,心里很排斥。对外他不肯妥协,对内却不断找替罪羊。结果,能帮他的人一个个被排挤或杀掉,最终逼得自己孤立无援。 3. 东林党和官僚系统的无能,坑了他一把。 崇祯的烂摊子,不全是他自己作出来的。要说锅,东林党得背一半。东林党口才好,写文章一套一套的,但真要干活,一个比一个差。朝廷上下当时乌烟瘴气,刘志道这种将领,拿着朝廷的钱却养寇自重,最后直接放过李自成,让农民军越打越壮。崇祯虽然勤政,但他选人眼光差得离谱,东林党这群人只会耍嘴皮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而对葡萄牙的援助提议,东林党也没少添乱。这群人一边高喊“忠君爱国”,一边死活不让外国人介入。他们的理由是“保住国土”,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怕外来的技术和势力动摇自己的利益。崇祯夹在中间,无力回天,看似他一个人的责任,其实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失败。 崇祯的拒绝确实有骨气,但骨气救不了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他的问题在于,既要脸面,又要结果,却两头都没顾好。他错杀能臣、拒绝援助,急躁又多疑,最终亲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的崩塌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错。数十年的制度腐败和官僚无能,早已让这个帝国失去了翻盘的可能性。崇祯不过是最后一个倒霉的操盘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