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慈禧划掉谭延闿的名字,是清朝灭亡的起点。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已经走到尽头,190

慈禧划掉谭延闿的名字,是清朝灭亡的起点。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已经走到尽头,1904年会试更是最后一次全国性大考。那年,谭延闿在殿试中拔得头筹,大家都以为状元非他莫属。慈禧太后仅凭一个“谭”姓,联想到戊戌变法中被杀的谭嗣同,硬生生将他踢出了三甲。一个小小的姓氏,竟然成了清朝命运的伏笔。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慈禧的“姓氏恐惧症” 慈禧太后一生风光,却也一生多疑,尤其是对“反贼”过于敏感。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成了她的心头刺。谭嗣同临死前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慈禧既恨又怕。时隔六年,科举榜单上再冒出一个姓谭的,还来自同一个湖南老家,慈禧的第一反应是:这小子不会是谭嗣同的第二吧?于是,不管谭延闿的才华多出色,慈禧直接把他打入冷宫。这不仅是个人偏见,更是她对湖南才子的集体歧视。结果呢?她的“划名”之举,既断送了一名状元的前途,也埋下了清朝覆灭的伏笔。 2. 科举制度的腐朽 从谭延闿的遭遇可以看出,清末的科举早已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按理说,科举是以才取人的制度,然而到了慈禧手里,“才华”变得无关紧要,政治忠诚才是第一标准。只要你和她的利益有丝毫冲突,无论多有才,都得靠边站。谭延闿的落榜,就是科举制度彻底腐烂的缩影。这种局面下,寒门学子即便再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谭延闿深知这一点,才会在后来转向革命,最终成为推翻清朝的一把利剑。如果说慈禧“划名”只是一个契机,那么科举的不公才是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母亲的遭遇与他的反抗基因 谭延闿的母亲是妾室,一生受尽屈辱。小时候的谭延闿常常看到母亲只能在正妻用完餐后,吃剩下的饭菜。母亲去世后,族人甚至不让她的棺材从正门抬出。这些经历在谭延闿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厌恶也愈发深刻。或许慈禧没想到,这个她轻描淡写划掉名字的“谭姓状元”,后来会因母亲的遭遇彻底觉醒,加入革命,成为压垮清王朝的一根支柱。谭延闿的反抗,其实不仅是对清朝的反抗,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不公的反抗。 慈禧的多疑,用一个“姓谭”毁掉了一位状元的前程;科举制度的腐朽,让寒门学子看不到希望;而封建礼法的压迫,则让谭延闿走上了彻底反抗的道路。最终,清朝倒在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之上,而谭延闿则成了旧时代的掘墓人。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你越想保住的东西,往往越是因为你的短视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