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1口棺材,七个城门,包拯死后都没能消停! 包拯这个名字,大家都熟。宋代一位大清

21口棺材,七个城门,包拯死后都没能消停! 包拯这个名字,大家都熟。宋代一位大清官,铁面无私,连小说里的黑脸包公形象都成了正义的代名词。可人活着要打贪官,死后还要防盗墓贼,这事儿听起来就离谱,但在北宋确实发生了。包拯在世时得罪了不少人,连墓地都可能成了权贵们报复的目标。于是,他的家人为了保护遗体,搞了个“障眼法”——21口棺材从开封七个城门同时运出,真真假假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一个清官死后会被人惦记到这种地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得罪的人太多了。 包拯这人,行事风格就俩字:刚正。他做御史时,弹劾过52个贪官;当知府时,还敢不给朝廷大臣送礼。甚至连皇帝面前,他都敢直言进谏六十多次。说白了,包拯不是没人敬畏,而是敬而远之。像他这种人,活着的时候让贪官权贵心惊胆战,死后自然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对这些人毁包拯的墓,不单是泄愤,更是一种“杀鸡儆猴”的象征:你看,哪怕你清廉一辈子,死后我们照样能整你。 第二,民心太高,自带威胁。 包拯的清廉和正直让百姓们对他崇拜得不行,甚至还把他当神一样供着。你想想,连包拯挖的一口井都能流传成“包公井”的传说,这影响力得有多大?对普通人包拯是一座道德高峰,可对权贵他是一面照出他们肮脏行径的镜子。这种人活着就够让人心烦的,死了还要被民间捧着,这无疑是在挑战某些人的权力底线。毁他墓,某种程度上是在打压他生前建立起的那种“道德权威”。 第三,北宋的政治环境复杂。 北宋时期,官场风气已经开始腐败得不行,权贵们的特权心理根深蒂固。而包拯的出现,就像是把一把锃亮的刀插进腐烂的木头里,扎得人疼。虽然宋仁宗对他很器重,但别忘了,皇帝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他也要平衡朝廷各方势力。包拯的刚正一旦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皇帝未必能护得了他。包拯的死后安排,某种程度上也是家人对这种复杂政治局势的应对。他们知道,不能完全依靠朝廷的保护,得自己想办法保住包拯的清誉和遗体。于是,就有了七门出棺的戏码。 包拯的一生,用“身后事”都不得安宁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靠着清正廉洁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却也因此成为了权贵眼中的眼中钉。对于一位历史人物这种生前刚正、死后忌惮的待遇,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声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