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9岁的核武器研制专家魏世杰退休,带着妻儿返回家乡,没想到,妻子和女儿竟接连要自杀,背后原因令人动容。 他被国人称为“核武老人”,将整整26年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科研事业。然而,这位核武专家退休后的生活,却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平静与安逸。 1964年,23岁的他,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本因出身问题被老师们视为“政治差生”,却因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天赋意外地被选中,加入了中国核武研制的秘密队伍。 在青海221厂,他成为了爆破部件组的一员,与孤寂的风沙、强辐射的核材料、高能炸药为伴,每一天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岁月,他们昼夜不停地做着测试实验,却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禁地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但正是这份无知与奉献,铸就了国家“两弹一星”的辉煌。 1964年10月,随着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成功,魏世杰和战友们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和无尽的思念。为了保护科研机密,魏世杰多年未能回家探亲。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远方的家人,心中满是愧疚与思念。 不过这份思念,也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时间如梭,转眼间到了1990年。退休的魏世杰,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命运却再次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妻子陈位英,因无法承受两个孩子的病痛,精神崩溃,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女儿也因病魔的侵扰,变得异常敏感,甚至发展到幻听、幻视。 至于儿子不知是否因辐射的原因,其心智永远停留在了六岁。 一家四口,三个重病号,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魏世杰的肩上。他不再是那个在核武基地英勇无畏的战士,而是一个需要照顾家人的普通老人。 每天,他都要忙着买菜、做饭、喂饭,还要时刻关注妻子和女儿的情绪变化。有时,刚忙完手头的事情,又得赶紧给头痛的老伴做按摩。生活的琐碎与艰辛,让他倍感疲惫。 但魏世杰从未抱怨过一句。他深知,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与坚持。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照顾家人的同时,魏世杰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很清楚,科技知识和爱国精神对于年轻一代的重要性。于是,他投身于宣讲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在过去长达22年里,魏世杰义务为30万人做了500余场科普报告。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科技与爱国的火种。每一次宣讲,都是他对过去的回忆与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寄托。 如今,魏世杰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的,不仅仅是皱纹,更是坚韧与不屈。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国为家。 他说:“我这一辈子啊,上半生在九院研究核武器,那是为国家;后半生回到家里照顾亲人,我尽到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这叫为家。” 魏世杰的一生,是对“为国为家,一生无悔”最生动的诠释。而这也恰恰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家庭,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魏世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与坚韧。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难。 主要信源:朗读者第二季第七期《禁地青春——我的核基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