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孟浩然,一句“不才明主弃”,直接把自己仕途的门给关死了。 唐代文人,尤其像孟浩然

孟浩然,一句“不才明主弃”,直接把自己仕途的门给关死了。 唐代文人,尤其像孟浩然这样的才子,一生的理想无非就是入仕,借助权贵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抱负。孟浩然偏偏是个“另类”,年轻时跑去隐居,错过了科举的黄金期;等到年纪大了想入仕,却又不愿通过正统的科举考试,而是选择写“干谒诗”投靠权贵。可惜,他的诗虽然好,却没能换来一官半职,反而因为一次“言多必失”的意外,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太清高,错过了科举的窗口期 孟浩然年轻时选择隐居山林,似乎想效仿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风范,可惜他忘了一个前提:陶渊明是官场失意后才归隐,而孟浩然是压根没进过官场。古代文人的入仕之路基本只有一条——科举,尤其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相当成熟。而孟浩然呢?他二十多岁时跑去鹿门山隐居,等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四处拜访权贵,想通过“私人推荐”入仕。这种“跳过科举走捷径”的做法在当时并不罕见,但问题是,孟浩然的这份清高,让他错过了最好的入仕机会——年轻时的科举。到了三十多岁再想入仕,竞争对手早已是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他的优势荡然无存。 2. 写诗求官,偏偏遇到了不靠谱的皇帝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干谒诗的经典之作。表面上是在赞美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实际上是用“欲济无舟楫”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希望张九龄能为他引荐。张九龄虽然赏识孟浩然,并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但问题出在唐玄宗身上。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晚年日渐懈怠,对人才的关注变得随意甚至敷衍。张九龄的推荐根本没被放在心上,孟浩然的入仕机会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这种“上头不作为”的状况,让孟浩然的努力直接打了水漂。 3. 口无遮拦,得罪了皇帝 孟浩然的最后一击,来自一场“意外”。他在朋友王维家中喝酒,恰巧遇到了巡视的唐玄宗。皇帝亲自点名让孟浩然吟诗,这本该是个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但孟浩然偏偏选了一首“失意诗”,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直接让唐玄宗变了脸色。皇帝的潜台词很简单:我啥时候说不要你了?你倒是先给我扣了个帽子!这句话不仅让孟浩然失去了皇帝的好感,还彻底断了他入仕的可能。说到底,文人自诩风骨,但在皇权之下,风骨往往显得格外脆弱。 孟浩然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年轻时的清高让他错过了科举机会,晚年的入仕努力又受制于时运不济,最终因为一时失言彻底断送了仕途。作为一代才子,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但他的仕途选择却充满矛盾和失误。孟浩然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在复杂的权力场中,审时度势、谨言慎行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