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郭法曾演刘少奇,竟被人当街喊“刘主席”上车,这到底是演技太好,还是观众入戏太深?

郭法曾演刘少奇,竟被人当街喊“刘主席”上车,这到底是演技太好,还是观众入戏太深? 上世纪80年代,特型演员在影视圈中掀起了一股热潮。这些演员因为外貌酷似革命领袖,常常被赋予一种“代言人”的光环。郭法曾,就是这样一位因外貌酷似刘少奇而被选中的演员。他的成功并不仅仅靠“长得像”,他的经历和坚持让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而这背后,既有时代的偶然性,也有他个人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这张“脸”,是天赐的剧本。 郭法曾能够成为刘少奇的特型演员,最大的原因是他“像”。这是一种硬件条件,没有人能学得来。甚至连王光美看了他的表演后都激动地说:“太像了!”但光有一张脸是不够的,这张脸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导演选他出演《少奇同志在东北》时,可没让他直接“躺赢”。他还得从全国海选的六个候选人中杀出来,靠的就是他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理解。 从小在天津长大的郭法曾,天生有艺术细胞。他喜欢音乐,甚至立志要成为一名音乐家。然而家里不给支持,他只能转向更“实用”的戏剧表演。可以说,他的“刘少奇”之路,既有天赋的助攻,也有他从音乐到戏剧的“妥协”。而这种妥协,恰好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刘少奇”。 2. 他背后的苦日子,塑造了他的韧劲。 别看后来郭法曾“春风得意”,早年的他可谓命运多舛。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差点被分配到样板团唱京剧。为啥?因为那是当时“最香的饭碗”。可郭法曾硬是顶住压力,拒绝了。他说:“我学的是话剧,唱不了京剧。”结果,不服从分配的他,被直接下放到了农场种水稻。这一段经历虽然听着像个笑话,但也让他养成了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后来,他又在广西话剧团度过了13年的低谷期,生活困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这些苦难,是他的“人生剧本”。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他对刘少奇的“艰难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饰演的刘少奇,不是一个“高大全”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人。演员的个人经历,往往是他最好的表演教材。 3. 他和妻子的“二人转”,是成功的幕后推手。 别看郭法曾在台前风光,背后还有他的妻子何玲在默默支持。何玲不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私人教练”。她为了帮助丈夫演好刘少奇,甚至专门研究刘少奇的生活习惯。刘少奇抽烟时会把烟夹在手指根部,而不是常见的中前部。这种细节,普通人可能觉得无关紧要,但对于特型演员却是把“形似”变成“神似”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何玲的观点直接影响了郭法曾的职业选择。当郭法曾对自己的演艺生涯感到迷茫时,是何玲劝他坚持下去。何玲告诉他:“演领袖人物也是人民的需要,你演刘少奇就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没有何玲的支持,就没有郭法曾的“刘少奇”。这对夫妻的深厚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郭法曾的演艺事业。 郭法曾的成功,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他靠一张脸打开了大门,却没有止步于此。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表演功底,赋予了“刘少奇”这个角色更深的内涵。而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特型演员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