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开始,歼35研发再破纪录,这是一架100%全新研制的战斗机,但并不违反国外战斗机的研发规律。
歼35的研发难度有多大,看看F35之于F22,F22之于F15;苏57之于苏35,歼20之于歼10、枭龙,歼35之于谁,没有谁,这是一款100%从零开始的全新战斗机,在此之前,东大没有类型的战斗机。
国外战斗机研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当一款战斗机采用的新技术超过30%时,那么它一定会失败,它们这个规律被歼10的研发打破了,它用18年时间换取了新技术的采用率超过60%。而歼35更是打破了它的纪录,用了12年成就了一款采用100%新技术的它。
沈飞与成飞不同,成飞在研发鸭翼歼10的同时,还有一款带大边条翼的枭龙,而沈飞之前不是歼8就是歼16,一款是两代半,一款是四代半,且翼形也大相径同。
也许是看过F22与F35的样子,沈飞在设计歼35这种带边条翼+蝶形翼飞机时候速度很快,据说是采用电脑辅助设计,整个设计过程没有一张图纸,而且从设计到首飞只用了13个月。
但是飞起来并不等于研发成功,因性能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沈飞此后步入漫长的补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棕子机”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但也为此后研发打下了基础。
FC-31不止是在翼型与设计模式是新的,它的结构设计与制造也是新的,从3D打印的骨架笼到外面的超材料蒙皮,这俩不止是放在歼35这里是新的,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全新的,据说为了这个结构设计,总师孙聪都放了权,一段时间内,让王华明副总师为主,从而让整机降重了30%,内油增加了10%。这个锐变让FC-31避兔F35的“填鸭”过程——有心的人去看看F35的工程验证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翼型是新的,结构是新的,那五脏六腑应该有歼20的成熟经验了吧?
答案恐怕只对一半,也许一机多型的外贸款有这么个型号,但一定有一款的五脏六腑是与歼20B平行研发的,它们采用当前世界领先的硬件及信息技术、AI技术,从这一层意义上讲,也是全新的。
当然,如果将歼35的研发成划分不同阶段,比如像网上所说:从Fc-31有4个版本,再到歼35,那么它就经过了五次锐变过程,也是五次阶段性研发迭代升级,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并不违反国外战斗机的研发规律,只不过两三年就迭代升级一次,这速度确实有点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