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韩信在云梦被人下套拿下,韩信明白,自己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韩信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想当年他母亲病死后无钱厚葬,他就把母亲葬在一片高岗之上,旁边是一大片开阔之地,可埋葬上万的坟冢,可见其大气磅礴并非庸人,你让他无权无势,韩信的心中如何能平?况且还有利益。 封王时,中国的八分之一都是他的,废王称侯,这岂不是重大损失?何况当年,算上刘邦,全国的王也不超过十个,如今为侯者一千多人,一抓一大把,于是不满如同春草,长满了韩信的心间,故“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韩信虽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刘邦并不太重用他。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查无实据,便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深知刘邦忌恨他的才能,于是常常托病,不参加朝廷的朝会。借此表达对未央宫的不满。且以功劳自矜,看不上周勃、灌婴等同僚,韩信还是太锋芒毕露了。 甚至樊哙,他也是瞧不上。韩信曾经到樊哙那里去做客,是不是樊哙邀请的已无考。 史书记载:“跪拜送迎,言称臣”,樊哙跪迎韩信,自称是小臣,简直雷人。 须知此时的樊哙权力非常,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刘邦的连襟,他娶了吕后的亲妹妹吕媭为妻,是吕后的妹夫,更是刘邦和吕后夫妻的核心圈子人物。 樊哙位高权重,此时韩信身份是淮阴侯,与樊哙的舞阳侯平级。但是樊哙一看到韩信出来,还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立即下跪磕头行大礼。 韩信也不回拜,冷望樊哙一眼,潇洒一笑,径直出门,同时自语道:“呵呵,没想到我此生能和樊哙等人成为小伙伴。”言外之意是:没想到我居然混到了这个地步。 大笑踉跄中,韩信上车,头也不回地大醉而去,只留下樊哙张开大嘴,跪在寒风中凌乱。 他一副低三下四的样子,一时之间令人难以理解。直到后来,才明白樊哙这么干真高明。 其实,樊哙看似大老粗,实则很有心机,他是通过此举在刘邦和韩信之间搞平衡,两边都不得罪,是聪明自保之道。 毕竟,韩信与刘邦关系很紧张,谁与他关系密切,也会成为刘邦的猜忌对象。所以樊哙才会故意公开向韩信行跪拜大礼。 在旁人眼中,自然会认定,俩人交情生疏和紧张。只有如此,才会打消刘邦的疑虑之心。 除此外,当时刘邦和韩信之间,关系紧张,矛盾已到了无法不可调的地步,俩人势必有一场明争暗斗,最后谁胜谁负,都很难以预料。 因此,樊哙故意大动干戈,一如既往向韩信行跪拜大礼,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韩信认定樊哙并不是什么势利眼,而是个可交之人。 这样一来,樊哙两边都给自己留下后路。由此可见,樊哙这一拜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为人处世之道。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享年约三十四岁,韩信这传奇的一生也随之结束。司马迁评价为“功高盖世,略不世出”。 韩信被杀后,樊哙依旧深得刘邦信任,所以说他这么干,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