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一个儿子文韬武略,若不是有个致命的缺点,康熙晚年就不必纠结,可能 就会传位给他。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他命途多舛,一生波澜壮阔,让后辈们高山仰止。对内,崇尚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对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恩威并施,抗击沙俄、讨伐噶尔丹,堪比开国之君。 但康熙晚年有两大难题,一是朝政倦怠,国库空虚,吏治败坏;二就是诸位争储位,动摇国本,九个儿子明里暗里争斗,彼此算计,互相残杀,最后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继承了皇位。 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其实起初很受康熙宠爱的,就是因为他的假宽仁,过于拉拢人心,让康熙的皇权受到了威胁,才被放弃他的,跟他生母身份低微没有多大关系。 而康熙还有另一个儿子,七皇子胤祐,虽说出身不高,但才华出众,康熙对他另眼相看,但是胤祐也因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所以导致影响他的前途。 据说胤祐的脚有残疾,走路来有些坡脚,正因为有这样的缺点,加上生母身份不高,为了让康熙重视他,他拼命读书学习,可以说,在众多皇子中,胤佑的文学水平可以和他的三哥胤祉相媲美,并且他同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身骑射的本领,不逊于其他兄弟。 但是七阿哥胤佑并不像明朝明仁宗朱高炽那么幸运,朱高炽也有残疾,走路不稳,但是朱棣最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他,原因有二,一是他是嫡长子,二是朱棣很喜欢他的儿子朱瞻基。 虽说二人同样残疾,但是七阿哥胤佑的并不同命,胤佑他不是嫡子,也没有一个令康熙喜欢的儿子,所以只能努力学习博得父亲康熙的认可。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政噶尔丹,那时候刚满16岁的胤佑随军前往,亲率镶黄旗主力,战术很有效,击退噶尔丹两万多人,这也让康熙感到很欣慰,还册封他为贝勒。 四阿哥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才被封为贝勒,虽说胤禛比胤佑大两岁,但是胤佑册封为贝勒要比胤禛早两年,可见,康熙当时还是喜欢佑多些,后来还封他为淳郡王。 胤佑手里有一定的兵权,在军中也有些威望,如果永远横刀立马,不下马走路,他应该就是一个优秀的巴图鲁,可惜一下马,他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 在清朝,很注重帝王的形象,尤其是康熙,这也是胤佑没有成为候选人的原因,跟他的出身关系并不大。而胤佑自知与皇位无缘,所以没有参与“夺嫡”中,也并没有支持任何一方,只有老老实实的完成康熙交给他的任务。 康熙五十七,胤佑整理旗务有功,深得康熙满意,他的母亲也被康熙正式封为成妃,所谓的母凭子贵。 最后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后,他的这个七弟胤佑一直小心谨慎,忠于职守,生母只是一个普通官员的女儿,没有母家背景,对雍正并没有什么威胁,所以雍正继位之后,封他为淳亲王。 其实,历史上对胤佑的描述并不多,但他的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却是公认的,倘若胤佑没有残疾,康熙晚年或许就不会纠结继承人的问题,可能直接就传位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