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0日,山东临沂银雀山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开挖地基,他们使劲挥着钢钎和铁榔头,吃力地向满是石头的地下挖掘。 突然,一个叫绰号叫“驴子”的工人感觉手下一松,低头一看,石头下面出现了一处软土。 坚硬的石头下面怎么会有软土?这说明下面肯定被人挖开过。工人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继续向下挖,随着越挖越深,一处墓葬逐渐显露出来。 此时的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会挖出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两天后,临沂文物组的工作人员入驻银雀山,他们将墓地命名为1号墓,继续开挖。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一些竹片,上面有“齐桓公问管子”等字样。 此时,山东省博物馆调研小组恰好在临沂考察,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考古小组又发现了2号墓。 两个墓中出土了很多文物,但真正引起考古人员重视的,是大量刻有字迹的竹片,这应该就是古代的竹简,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小心翼翼地整理,对每一个竹片都进行了记录、编号。 发掘基本结束后,考古小组通过对竹片上字迹的辨认,初步判断确定在银雀山发现的古墓时间为汉代。由于当时临沂的考古技术落后,专家力量不足,这批竹片被紧急送往北京。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组织各方面专家成立了一个“银雀山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过程中,专家组确认这些都是西汉时期的竹简,足足有7500余枚,内容涵盖了众多先秦古籍,其中一个惊人的发现更让专家们振奋不已。 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孙武、孙膑两人,两人各有兵书传世,即《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然而,《孙膑兵法》在魏晋时期失传,遂引发争议,有人说孙武、孙膑实为一人;有人说《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实为一书,源于孙武,而成书于孙膑…… 如今,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同时包含了两本书的内容,即《孙子兵法》、《孙膑兵》,不仅让失传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重现人世,更证明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彻底解开了困扰学术界的千年谜案,一举震惊世界。 银雀山汉墓因此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和“秦始皇陵兵马俑”齐名,被列入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名录,成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竹简,是最具考古价值的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不宜保存,不可再生,在考古中极为难得,保存更加困难,需要各方面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却没有多少直接经济效益,这也使得这项工作基本靠国家财政资金,很多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字节跳动公司作为一家社会使命感极强的企业,一直致力古籍修复、数字化整理和活化利用,2021年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定向资助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等项目,可谓善莫大焉。 古籍修复工作很枯燥,需要经年累月与不会说话的古籍打交道,年轻人往往缺乏这股韧劲。所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让越来越多的珍贵古籍得到妥善的保护、修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衷心祝愿我们的古籍在这些古籍修复师的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