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何不接收难民?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历史教训太惨痛 今年年初,欧洲地区的国际形势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引起了战争,最受苦的应该就是老百姓了。于是北欧大批民众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涌现出大批难民。 欧美国家对此提出了让各个国家收留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前几天,意大利因为拒绝接收难民,禁止难民进入港口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不少国家纷纷谴责意大利这种无情行为。 不过,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为何不接收难民?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历史教训太惨痛。 晋魏“五胡乱华” 自汉人建立起汉朝开始,多代皇帝都采取了“海纳百川”的政策。 因为胡人所生活的地区物资匮乏,时常出现气候灾难,中原地区开始接受大量周边的游牧难民。 随着难民的不断涌入,势力也不断扩大,在此期间势力中心发生了多次转变。 直到西晋末年时期,八王分晋,朝堂四分五裂,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整体国力军事大大减退。 这时,已经完全融入中原的胡人从虎视眈眈的伺机而动,转变成了趁虚而入猛烈攻击。 由鲜卑,匈奴,羯,羌,氐五个主要胡人部落发起了反叛,开始逐渐占领中原地区。 从公元前307年到473年,都是胡人统治中原时期。在此期间,中原地区战争连绵,汉族人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灭族之灾。 胡人统治时期,残害百姓茹毛饮血。有史书记载,他们称汉族老瘦男子为“饶把火”,意思是买东西的赠送品。 少女和年轻妇人被称为“不羡羊”,小孩子被称为“和骨烂”,他们统称为“两脚羊”。意思就是虽然是人,但是和被吃的牲畜没有两样。 近百年间,中原如同人间炼狱,汉人如牲畜般任人宰割,人口锐减。从开始叛乱时的1500万人,到五胡乱华后,只剩不到三百万人。汉族几近灭亡,华夏文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损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屈辱史:五胡乱华。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隋朝大统一,才正式结束。 唐朝“安史之乱” 提起唐朝,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唐朝确实是一个民富国强的朝代。 但就在韶华胜极之时,发生了一个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明臣张九龄颇有知人之鉴,判定安禄山为奸滑之人,想到日后定有作乱之事。 张九龄直言勇谏,数次言语冲撞玄宗,但玄宗在长时间的安逸生活中早已迷失了当初的雄才大略,一心只想和杨贵妃安享富贵。 久而久之,张九龄这样直言不讳的忠臣就被罢官,换上来的李林甫是一个只会迎合恭维皇帝的人。 虽然在朝堂上李林甫建树甚少,但他是一个爱好专权之人,在位期间大权独握,劝说玄宗亲小人远贤臣,甚至后期无视晋魏“五胡乱华”的惨痛教训,开始重新重用胡人,使得安禄山的实力逐渐壮大。 安禄山胡人出身,善于讨好谄媚唐玄宗,为了稳固自身势力,安禄山四十多岁竟然拜不到三十的杨贵妃为干妈。 玄宗对其的信任日渐增长,安禄山的野心也不断增长。暗中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杨国忠见形式不对,多次上谏劝告唐玄宗安禄山有谋反之势,玄宗却不以为然。 直到玄宗十四年,安禄山终于按耐不住,先向玄宗辞行,随后实施自己的精密谋划,联合奚,契丹,室韦等多方胡人军队,从范阳起兵,正式发起反唐战争。 玄宗得此消息惊慌失措,遂带领一众群臣携贵妃逃离长安。安禄山反叛进攻速度惊人,依旧选择大清洗战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一时间从河北到西安接连沦陷。 玄宗十五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由于日夜作战,操劳过度,导致双目失明。后来又身患劣疾,让他的情绪变得异常暴躁,动不动就要残杀民臣。 安禄山建立起来的政权逐渐在内部崩溃,唐玄宗之子李亨趁此时机收复长安和洛阳。 又经过了十几个春秋,历经三代皇帝,到唐代宗时期,“安史之乱”正式得以平叛。 当下的教训 看过了古代血泪史,再把目光放回现在。欧洲各国实施了“人道主义援助”后,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理想效果。起初难民们还对欧洲各国感恩戴德,时间一久就暴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大量难民在当地聚集起来,不仅没把自己放到寄人篱下的位置上,还在当地寻衅闹事。 据报道,奥地利所收留的难民深夜和当地居民发起冲突。波兰媒体针对外来难民在当地调戏女性兴风作浪,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作出指责,说其丝毫没有感恩之心。 可见做好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一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传统美德的我们,在接收别的国家难民的事件上,才会做出相反行为。 我们现如今的稳定和平,是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无数前辈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换来的,如此来之不易的生活,更不能在前方发展的道路上发生意外。 虽然我们近些年发展速度确实不错,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也许接收其他国家的难民会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促进世界大融合。但正是因为这些差距,使我们不能再去提高试错成本。 这些血淋淋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前进的路上荆棘丛丛,我们还是得小心谨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