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藏族天葬礼仪:褪衣物点燃松柏,高僧祷告任由秃鹫啃食 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殡葬习俗。由于中国地大物博,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丧葬习俗各有千秋。 其中,藏族的丧葬文化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其独特的习俗而备受关注。他们往往褪去衣物点燃松柏,在高僧的祷告,任由秃鹫啃食。 藏区习俗 在我国,一直都流行着各式各样的丧葬习俗与仪式。 比如汉族人民多流行土葬,讲究入土为安。整体仪式较为正式,越是隆重与繁琐越能够体现地位的高低或是对入土者的重视。祭拜、烧纸等活动就是对土葬的描述。 而在一些沿海地区,生活在这附近的人民多实行海葬,认同他们自己是“海的孩子”一说。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丧葬文化也都多有改变。 在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像西藏、青海省和四川与云南的西北等地区,虽然这些地方也有少部分实行水葬、土葬和火葬,但更为普遍与流行的则是一种叫“天葬”的形式,这种形式甚至一直流传至今,被很好的保留着。 藏区地处高海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号称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是通往“上天”必经之地。 恰恰天葬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之下,体现了藏族百姓的独特观念和对大自然及上天的敬畏。 “天葬”作为一种连通当地人民和天上的“桥梁”,越高表示越接近,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植根于藏传佛教中,视作神圣、虔诚的举动。 天葬原因 所谓的“天葬”,就是当人去世之后,把他的骸骨放置于某些露天场所的特定之处。 在空旷的藏区,类似于老鹰和秃鹫的动物非常多,如果露天放置必然会遭到其撕咬。 与我们的思维不同,藏族人民认为尸体被秃鹫吃掉后,飞得越高越远则灵魂越是能够升天。 天葬源自于尚未中国化的佛教,即当时从印度传入时的佛教中的“野葬”一说,在佛教成长发现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叫“布施”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含义核心是奉献肉身。 因此,天葬也是这种发展下的产物。 其实,藏区实行天葬形式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宗教信仰。 西藏等藏区一年四季都比较寒冷,树木难以孕育成参天大树一般,而且地貌复杂,土地多是冻土。 所以藏民如果想要像汉族生活地一样实行土葬、树葬等形式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神秘”的藏族天葬礼仪 天葬并没有土葬那么复杂,但是整个过程显得更加庄重和神秘。 因为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融入到了天葬的每个环节、整个过程之中。 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佛家高僧进行参与,这些高僧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一旁为去世的人诵经,以便其灵魂可以被超度,尽早步入极乐世界中寻找轮回。 接下来,通常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第一步是找“专业人士”进行推算。 这个专业的人往往是一些有经验的僧侣或是能够算命算风水的大师。推算的具体内容大致为什么时候举行仪式、天葬的方位地点等等。 就和我们讲究丧葬嫁娶的吉日一样,藏区的人们也认为在特殊且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举办葬礼更有利于人的生死轮回。 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天的安排”,人只有按照上苍规定的路线走,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迹,顺利到达极乐。 其次,第二步是褪去身上所有的衣物。正如俗话所说“空荡荡的来,空荡荡的走”。 离开这个世界时,褪去衣物则代表抛弃了世间所有的俗事、负担和杂念,这是对自然和上天敬畏的一种表现,也代表了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来世干干净净来到世界上。 而褪去所有的衣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要根据上述第一步所说的推算工作推测出的合适人选来完成这件事。 除此之外,在衣物方面要格外注重动物制品的配饰,并且在仪式过程中也要注意其他动物来干扰,否则很有可能在投胎转世的路上进入畜生道,来世变成动物。 第三步就是令高僧为逝者超度,主要依靠佛教中诵经来净化亡魂,指引他们上路。只有跟随着一句一句的古诗,逝者的亡魂才不会迷失方向以致于变成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这段诵经的时间,亲朋好友也可以参与其中,因为人数越多,“经诗之声”越大,更利于为逝者指明进入轮回的道路。 第四步则由逝者的家属来完成。 他们要重新对尸骸进行整理,为他系上藏族传统的白色哈达,在七窍的位置上都塞入一种特殊的物品——糌粑,并将其捆绑成指定的状态,裹上白布在天葬台等待最后的仪式。 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步。专门的天葬师在尸骸四周点燃松香,之后所有的人在一旁诵经,一边等待着大量的秃鹫看到松香前来啄咬。甚至逝者的骨头也要在这时砸碎以便让秃鹫吃掉。 但这并不意味着天葬整个过程的真正结束,在逝者的头七,四七和七七时间,依旧要为其诵经,一直到所有的时间都过去,才算真正完成。 曾经有人认为天葬是一种更环保的丧葬方式,也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残忍。 其实不论是怎样的丧葬文化与习俗,都是当地自然状况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综合而来的缩影。 无论是哪一种,都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哪一种方式更合理,而是应该尽可能尊重每一种文化。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