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对于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来说,每天我们都要吃五谷杂粮,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在多种因素的结合下,人类生老病死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虽然如今医疗技术不断地在发展,但是探索的领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如今仍在不断探索。 瘟疫对人类的影响 瘟疫是世界文学中一个古老的题材,它与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十四世纪的欧洲,鼠疫、黑死病、天花、流感、麻风病等多种传染病在人类中传开,这些病毒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在当时那个医疗条件还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因为难以与瘟疫抗衡最终倒下。 当时的欧洲因为疫情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及曾一度匮乏。这种情况也对当地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很多壮劳力因感染瘟疫而死去的情况下,本应高高在上的封建庄主对农奴的强烈控制也随之瓦解了,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农奴也成为了宝贵的资源。 说道近年来发生的大事,相信很多人脑海涌现的首先就是疫情。 自从疫情暴发以来,至今已经持续三年了,很多人受到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出门戴口罩、扫场所码、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很多人为此心存疑虑:为什么这场疫情会持续这么久? 其实想要彻底结束这场疫情,不仅仅要看病毒本身,还要看它的危害度以及我们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大疫不过三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古人流传的很多话中都带有三这个数字,那么这个数字又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含义?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大疫不过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发生大规模的疫情之后,如果病毒突然出现,那么它一般会在三年内结束。 可是,这句谚语中的“三”并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三年。 纵观历史上的发展,曾经确实有几次规模比较大的疫情,有的疫情会在三年内就消灭了,但是有几次疫情却延续了好多年。 以前的古人把内地称作为中原地区,有记载称古代的中原地区曾爆发过好几次疫情。 以明朝末年的鼠疫为例,当时爆发了一场烈性瘟疫,城内本应热闹的人群景象却变得人烟稀少。 据说当时这场瘟疫的原因与自然灾害有关,当时的明朝是先爆发了旱灾,继而引发了饥荒。 饥饿难耐的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去吃树皮,甚至与老鼠抢食物,吃老鼠也是常有的事情,他们在极端条件下为了生存可以说是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 可是由于他们吃老鼠,老鼠的病毒到了人类体内,最终引发了鼠疫。 这场疫情首先发生在1633年的山西,后来在历经几年后仍然没有消灭,最后传播到了北京。 在当时,无数人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难熬痛苦倒下却又束手无策,他们呕吐不止,腹痛难忍,最终死状凄惨恐怖,很多人开始四处逃亡,流离失所,这种方式加快了疫情的传播。 后来,明朝末年清军想要夺权,与他们开始对抗,这场战争造成了当时人口大规模的迁徙,这也成为了加速瘟疫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让摇摇欲坠的明朝遭受了致命的一击。 当时李自成攻进了京城,被眼前的情况吓了一跳,眼前的京城是一副人鬼错杂、横尸遍野、快要消亡殆尽的场面,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究竟有多么凄惨。 直到几年后,京城内已经超过五分之二的人死亡,此时出现了一位用“刺血法”救助病人的人,当这位医生出现时,每天寻医治病的人经多达数万人。 到了冬天气温逐渐降了下来,城内的不少老鼠都被冻死了,加上这位大夫治病有方,这下鼠疫才彻底消灭。 而按照古人的说法,“大疫不过三”的“三”并不是三年的时间,只是用来表现年份的一个大概值,“三”这个字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文化中有一层特殊的含义。 “三”在古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很多文化观念都有这个字。除了前面我们所举过的例子,还包括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的“三尊”、“三皇”、“三才”、“三纲”等等。 “三”这个字在古代充分体现了古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谐文化的理念。 然而从数学的思维来看,“三”又是一个稳定的数字,比如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三角形,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这些事情都让“三”这个数字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几千年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病毒一直是威胁我们身心健康的头号敌人,如果瘟疫在短时间内不能彻底消灭,那会带来更多的灾殃。 比如,瘟疫和自然灾害常常是前后挨着出现的,长时间的疫情不仅会让人类不方便出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甚至会造成生灵涂炭的凄凉景象。 特别是在古代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差,交通不便、物资紧缺,所以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 这句话在当时一点都不夸张,所以疫情对人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如果不及时消除势必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我们也希望人类与新冠疫情抵抗能够快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