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农民工挖出文物上交博物馆,半年后却发现当初上交的黄金从11斤减少到8斤。提出质疑后,专家坚定地说这是正常现象。 话说1970年10月5日的陕西西安是个不错的好天气,何家村的老少爷们准备利用这个日子给村里盖间新房子。 那个年代没有高楼大厦,地基不需要挖多深。但就在挖到不到一米深的时候,其中一个农民工咣当一铲子挖到了一个硬物。 如果换在其他地方,没人会在意这些。但这里是西安,谁还没点见识?谁还不知道西安地下满是珍宝古董,并没有把这个硬物当成石头啥的。 果然,当大家小心翼翼把硬物周围的泥土清理掉,露出来的是一个灰扑扑的陶罐。打开一看,更是晃晕众人的眼睛,里面赫然躺着一堆金银玉器。 紧接着,心跳的感觉从众人身上传来。别误会,不是被财宝迷的,而是吭哧吭哧挖土累的。从这件物品古朴的造型和带有年代感的外表来看,肯定不是哪个地主老财埋下的,而是货真价实的古董。 虽然大家没啥文化,不知道古董年代几何,价值几何,只能朴素地认为这个陶罐很值钱。但农民工们有着高尚的情操,不带商量的就决定把这事上报,把东西上交。 很快,省博物馆派出了专业团队来到挖掘现场,经过他们的鉴定,农民工们挖出来的是唐朝时期的古董,价值连城。 接下来就是圈地干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脑中的专业知识,手中的专业工具进行深度挖掘。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就在第一个陶瓮北边一点,一个大小差不多的陶瓮被发现。紧接着又是一个提梁银罐被挖掘出来。 这个提梁银罐不但造型精美,里面还有半罐水,上面浮着一张立有十二只精致纤细赤金走龙的极薄金箔。十多颗颜色各异的宝石散落在一旁。虽经千年沧桑,看上去依然璀璨夺目。 这回大伙儿的眼睛是真的被晃瞎了,就算是外行人都知道这件古董价值非凡,意义非凡。 最终,这里一共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了金银器皿271件,各种钱币、饰品一堆。 当然,里面也不乏国之重宝,有3件物品被评为国宝级文物,占到了如今陕西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的六分之一。而提梁银罐正是其中之一。 挖掘后自然要对文物进行各项统计,提梁银罐中的那块金箔在不滴水后,测出了11斤的重量,并记录在案。一旁的农民工看得啧啧称奇,就这样一块金箔居然有11斤,这个重量被他们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随后,文物被运回博物馆,进行更加细致的统计和保养。作为亲历者,这次事件似乎只能成为农民工茶余饭后的谈资。 应该说国宝的后续工作是繁琐而又细致的,结果这一细致,却引来了博物馆监守自盗,私下贩卖出土黄金的悬疑案件。 时间来到1971年1月,也就是文物出土后的3个月。按照当时的要求,文物需要重新称重统计。随着一件件文物过磅,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在纸上进行记录,并和之前的数据进行对照。 就在秤到提梁银罐中的金箔时,工作人员惊呆了。他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看天平上的重量,又看看初次登记时的数据,揉揉眼睛又看了两次。发现两次数据居然差了2.2斤,从11斤下降到了8.8斤。 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工作人员赶紧把事情向上报告,博物馆领导觉得此事不可思议,会不会是现场称重的时候弄错了,并不是11斤,而是8.8斤。毕竟当时人多嘴杂,环境相对嘈杂,弄错了也是有可能的。 可就在三个月后正式登记入册的时候,工作人员再度发现金箔的重量又减少了,变成了8.3斤。这仿佛一记闷雷,炸得工作人员外焦里嫩。如果说第一次有可能是弄错了,那么这次就肯定是有人监守自盗,偷偷地拿了里面的金箔。 这个时候,当初挖出古董的农民工们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当他们看到金箔上面写的重量是8.3斤的时候,集体炸锅了。当初称重明明是11斤,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黄金,肯定不会记错,你们博物馆必须给个说法。 于是乎,事情层层上报,上面决定成立专案组,将这个隐藏在人民中的大硕鼠给揪出来。专案组多方调查,认为偷走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毕竟能够接触到这些文物的人不多,详细调查下这些人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妥。 这个时候,一位细心的专案组成员发现展览柜里似乎有水渍。这肯定不是工作人员不小心弄进去的,那会不会是金箔内部的水分没有蒸发掉,是在这几个月中慢慢渗透出来的? 有了这个大胆的假设,那就进行仔细求证吧。于是,专家组从西北大学请来了几位专家教授,并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专家一听,哟,专案组不错,就是这个理。来来来,把金箔放水里再浸泡它三天三夜。果不其然,三天后的称重结果又回到了最初的11斤。 原来当初虽然甩干了金箔表面的水分,但内部的水分却依然残留。这就是古董金箔失窃的真相。不是有人监守自盗,那个年代的人民还是很淳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