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世纪70年代,任县簿村的农民董群祯写信,寄给了衡水军分区司令沈铁民大校,问:“

上世纪70年代,任县簿村的农民董群祯写信,寄给了衡水军分区司令沈铁民大校,问:“首长,我爸爸到底是怎么死的?”沈司令读完来信后,痛惜抗日烈士后代如今的困难处境,提笔回信:“你爸爸是抗日地下干部。” 多年来,一份苦闷萦绕在任县簿村(母亲家,原籍隆尧县公子村)农民董群祯的心口,像一块大石头压得董群祯喘不过气来。原来,董群祯的父亲董庆海于1942年冬遭人杀害,他的死因成了谜,有人说是土匪杀得,有人说是国民党反动特务杀得,就是没有一个正式说法。 而1942年时,尧山县(今隆尧县)公子村正处在对敌斗争的一线,这里各股势力鱼龙混杂,既有日伪军、土匪公开活动,还有国民党顽军暗中活动,更有八路军地下组织积极展开对敌斗争。当年11月,年仅6岁的董群祯刚刚记事,只记得母亲偷偷哭着抹泪,告诉他:“你爸爸回不来了。” 从此,慈爱父亲的音容笑貌成了回忆,董群祯永远失去了父亲。为了活下去,孤儿寡母只好搬到娘家任县簿村生活,小小年纪的董群祯就知道:“爸爸是为了抗日牺牲的。”十几年后,冀东一带获得解放,周围不少抗日牺牲同志都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嘉奖,烈属们也受到了政府优待、照顾。 然而只有董家没有,原因嘛?还是董群祯的父亲董庆海生前从事的地下抗日工作,与上级是单线联系,没人证明他的身份。为了求一个说法,董群祯拿着两份珍贵的证明材料,包括一份抗日政府的委任状以及一封抗日游击独立营部的证明信,去找了有关部门,得到回复:“这些证明材料不行,必须有证明人……” 没有办法,为了给父亲争一个抗日烈士的身份,董群祯四处奔走,分别给证明信、委任状的签署人们寄去了几封信。然而因为地址不清,加上不少亲历者(抗战老革命)已经离世,董群祯好长时间没有收到回信,已经心灰意冷。 就在这时,衡水军分区司令沈铁民大校(1964年晋升开国大校,曾担任过尧山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回了信,讲:“你爸爸是尧山县(今)抗日政府委任的公子村政治指导员,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我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随信,沈司令还给烈属们寄来了一笔钱款,帮助了抗日战友的亲属。拿着这份证明材料,董群祯找到当地政府,这才领回了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跑到父亲坟前哭着告知了这个好消息。此后,沈司令一直与董群祯一家保持着联系,无微不至地关怀,董群祯一家永记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