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完了本硕博,去年6月毕业。博士期间导师放养,经常做一些和科研无关的事情,给导师报账,帮导师改作业,上习题课,科研方向自己找,文章写了导师一直放着还被导师骂。
家里条件很一般,还有一个哥一个妹妹,硕博读了七年才勉强毕业。毕业后家里也拿不出多少钱给他买房,所有的都需要靠他自己去奋斗。
因为他老家是湖北下面的,所以他找工作就考虑了武汉。然而,以他的科研成果只能去比较差的高校,他不想去。读了几年博士,虽然没有太出色的成果,把自己却累了一身病,所以也不想再去企业。
去年参加了湖北省直属事业单位和武汉市直属事业单位,博士免笔试,所以他只用参加面试。庆幸的是,省直事业单位没有考上,市直属事业单位上岸了。
虽然这份工作没有多么光鲜,但是对于他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来说,他觉得比较满足了,这或许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工作了半年,他过得很压抑,倒不是说钱少,这个他其实有心理准备。工资每月按时到账,就是他的部门领导总是让下面的员工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经常让他们加班到半夜。
今年年初,他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心想,钱又不是特别多,还非得熬夜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于是就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2月底,就开始联系博士后岗位。考虑了三所985高校,分别是华科,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后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待遇和人脉关系等因素,最终选择了上海交大。
5月办完了离职手续,一天也没有多待,第二天就去了上海。刚开始过去的时候,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心想这是自己唯一能够在科研上翻身的机会了,一定得好好干。
两个多月过去了,他觉得博士后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科研节奏,需要帮导师指导下面的研究生,帮导师填写经费预算申报,协助导师组织学术会议等等。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的时间也只有晚上,和导师沟通学术问题也只能预约周末。
当然,唯一的安慰就是待遇是他去年在武汉工作时的两倍多。但是他也开始焦虑了,心想,如果后来都是这样的节奏,他还能在这两三年内出成果吗?如果没有好的成果,后面还能找到工作吗?
通过他的例子,结合目前的就业环境,我认为读博和做博士后需要谨慎考虑。
1.家庭环境不好的,最好趁早工作。一般读完博士都是30左右的人了,如果家里不能帮忙买房,很有可能在30岁的时候一无所有。如果硕士毕业,读博的这四年还可以挣一笔钱。
2.导师不是特别靠谱的,果断不读。很多导师在自己学生快要转博的时候,都会刻意去帮学生寻找价值感和成就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做科研的料,甚至在其他人面前夸赞即将转博的学生。一旦转博以后,那就是另外一种态度了。
3.如果博士期间没有做出好的成果,就不要指望在博士后能出成果,博士后会有更多的事情压在自己头上,很少有时间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上,当然国外可能不同。
当下学历严重贬值,暂且不说博士能不能找到高薪的工作,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就很不错了。所以,能找到工作就工作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