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然而,正是这份看似"不务正业"的坚持,在灾难来临时挽救了数千条宝贵的生命。 叶志平1998年担任桑枣中学校长时,学校的情况并不乐观。校舍老旧,墙体斑驳,教学设备陈旧。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升学率一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叶志平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才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上任伊始,叶志平就开始定期检查校舍安全隐患。他经常穿梭在教学楼的各个角落,仔细查看墙体、地板、天花板的状况。 每发现一处裂缝或潜在危险,他都会立即安排维修。有时,为了确保维修质量,他甚至亲自监督整个过程。 除了关注校舍安全,叶志平还特别重视防灾演练。他深知,在地震多发地区,随时可能发生灾害。因此,他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地震演练。 十年间,他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了上百次演练。每次演练,叶志平都会细致规划撤离路线,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演练时,叶志平总是站在操场中央,大声指挥着每一个环节。他要求学生们快速有序地离开教室,沿着指定路线撤离到安全地带。为了让演练更加逼真,他有时还会安排人员模拟受伤,考验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这些看似繁琐的演练,在当时并未得到多少理解和支持。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影响正常教学。甚至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们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反复进行这些"无用"的演练。 面对质疑,叶志平始终坚持己见。他深信,生命安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常说:"如果连生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学习和未来?" 除了演练,叶志平还十分重视校舍的加固工作。他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 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不务正业"。他们认为,一个校长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上,而不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然而,叶志平的坚持最终在2008年5月12日得到了验证。那天下午2点28分,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 当第一波震感传来时,叶志平立即按响了警报。全校2300多名师生在震感传来的瞬间,立即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开始撤离。 地面剧烈摇晃,墙体开始出现裂缝,天花板上的灰尘簌簌落下。然而,师生们并没有陷入恐慌,而是有条不紊地向安全地带移动。叶志平站在操场中央,大声指挥着疏散工作,确保每一个人都安全撤离。 仅仅96秒,整个学校就完成了全员疏散。当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到达操场时,教学楼轰然倒塌。所有人都惊魂未定地看着这一幕,意识到自己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 正是由于叶志平多年来坚持的防灾演练,才使得全校师生在危急时刻能够迅速反应,有序撤离。而他坚持进行的校舍加固工作,也为师生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撤离时间。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后果将不堪设想。 地震过后,叶志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立即组织教师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解决学生们的各种问题。他深知,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学生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抚慰。 叶志平带领教师们走访每一个受灾家庭,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并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他还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们走出地震的阴影。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学生们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还是影响了叶志平的健康。2011年,年仅57岁的叶志平因病去世。消息传出,整个安县都陷入了悲痛之中。人们纷纷前来吊唁,缅怀这位用生命诠释责任的校长。 叶志平的事迹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了许多人对学校管理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防灾演练和安全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 叶志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校长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平凡英雄的生命赞歌。他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和坚持不懈,挽救了数千条宝贵的生命,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在安县桑枣中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叶志平的铜像。铜像下方刻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这不仅是对叶志平的纪念,更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警示与鞭策。 信息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