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375年,刘伯温去世,朱元璋派人重修他的老宅,又挖了他的坟,撬了他的棺。没想到

1375年,刘伯温去世,朱元璋派人重修他的老宅,又挖了他的坟,撬了他的棺。没想到棺里没尸体,只有一本翻开的书,写着4个血红的大字“开棺者死”,士兵都吓尿了,朱元璋心有不甘,却只能厚葬刘伯温。 洪武八年,这位帝国的幕后智者终于决定告老还乡,心中却深知自己一生积累的智慧可能会成为未来祸端。刘伯温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倾国倾城的危险。 刘伯温最为人称道的《百战奇谋》在民间已被传为奇书,谁得此书谁得天下。这样的传说自然很快传入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虽重用刘伯温,但其多疑的性格让他对这位老臣的忠诚始终抱有疑虑。 刘琏和刘璟,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对于父亲要焚烧《百战奇谋》的决定感到难以置信。 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轻声回应道:“这书一旦落入不当之手,不知将引起多少血雨腥风。你们还小,不懂这江山社稷的重负。” 几天后,刘伯温病重,临终前再次召见他的儿子们,将另一本书《郁离子》和一封信交给他们,“待我驾鹤西去,胡惟庸必来索书。将这书和信交给他,朝廷无论如何处置,你们都要服从,以保家门安稳。” 果不其然,刘伯温刚刚去世,胡惟庸便领兵包围了刘家。在名为吊唁的幌子下,他紧迫地询问《百战奇谋》的下落。 刘琏和刘璟依照父命,将《郁离子》和信递给了胡惟庸。胡惟庸略感失望,书中所记全是些寓言故事,与传说中的兵法大异。 朱元璋在南京的宫中,接过胡惟庸带回的书和信,随意翻阅了几页,他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朱元璋自语道:“怎么可能?怎会这般轻易就毁掉?” 朱元璋心有不甘,命令胡惟庸重修刘伯温的老宅,并挖掘其墓穴。胡惟庸领命而去,心中亦充满疑惑。士兵们挖开墓穴,撬开棺木,本想找到书或许还有刘伯温的尸体,结果却发现棺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本书,书页上赫然写着“开棺者死”。 胡惟庸震惊之余,连忙命人封回棺木,赶回南京向朱元璋报告此事。朱元璋听后,面色大变,沉默良久,最后摆手道:“此事到此为止,重新厚葬刘伯温,不可再有侵扰。” 当胡惟庸将书籍和朱元璋的不满带回南京后,朱元璋的疑心未减,却也无从查证。他对胡惟庸说:“胡惟庸,你去修复刘基老宅,将之建为诚意伯府,以表我对刘基忠诚和智慧的尊重。” 胡惟庸受命后,没有迟疑,立即组织人手,开始了重修工程。在拆解和重建的过程中,他无不细心搜寻可能隐藏的秘密。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百战奇谋》的线索。这本可能改变命运的书仿佛真的已经化为灰烬,随风而逝。 朱元璋的心头重担并未因此减轻。他夜不能寐,常常独自在御花园中徘徊,思绪万千。他对胡惟庸说:“胡惟庸,刘基墓地你可曾仔细查看?” 胡惟庸领悟皇上心意,便奏请再次前往刘伯温的墓地。朱元璋点头同意,并暗中下令,此次必须彻查。 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再次前往刘伯温的墓地,胡惟庸心中忐忑,不知这一次会有何发现。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挖到了棺木,士兵们用撬杠小心翼翼地撬开棺木。当棺材盖子被打开的一刹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景象出人意料,棺内除了一本翻开的书籍之外,再无他物。书页上那四个血红大字“开棺者死”显得格外鲜明,令所有见到的人心生寒意。士兵们面面相觑,有的甚至被吓得尿裤子,整个场面一片混乱。 胡惟庸见状,也感到一阵恐惧。他知道这事情不好向朱元璋汇报,但又必须说。他召集几个胆大的士兵,将书拿出,并仔细查看了封面——《大明律》。 这一发现令胡惟庸大惑不解,为何刘伯温的棺中会有《大明律》?但回想起书中的警告,他深知这是刘伯温生前的精心布置,用以警示未来的盗墓者。 胡惟庸无奈,只能率队回京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听闻此事,沉默良久,最后他叹息一声,说道:“刘基生前为大明策划无数,死后仍警醒后人,朕不应该违背他的遗愿。”他下令停止一切对刘家的打扰,重新安葬刘伯温,并命胡惟庸为刘伯温守墓三十七天,以示敬意。 胡惟庸接受了这一命令,内心五味杂陈。守墓期间,他深思刘伯温的用心,三十七天后,胡惟庸回京复命,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如先前那样急于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