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的一天半夜时分,魏宗汉正在南坡自然村的染坊里睡觉,突然有人敲门,低声喊:“老乡,老乡,起来一下,我们是打鬼子的,有点事求你们帮忙。”说这话的人,一听就不是本地人。 午夜时分,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染坊的宁静,门外传来低沉而紧急的呼唤:“老乡,老乡,快起来,我们是打鬼子的,有急事需要帮忙。” 门外的声音显得有些焦急,但却透露出不属于此地的口音。老焦紧张地对魏宗汉耳语:“少东家,要不要开门?这大半夜的,说不定是什么圈套。”魏宗汉沉吟片刻,终于做出决断:“汉奸不会这么晚来,可能是咱们的国军。开门吧。” 两人一起推开厚重的木门,寒风夹着雪花涌入屋内,站在门外的,正是两名衣着破旧的国军士兵,一个士兵背着另一个显然受了重伤的战士。 魏宗汉虽然对国民党的政策失望,但在这种时刻,人命关天,他没有多想,立刻表示愿意帮忙。士兵们却态度坚决地说:“这人就交给你们了!这可是抗日英雄,你们得好好给他治伤,过几天我们来领。” 老焦在一旁小声嘀咕:“这可如何是好,要是被鬼子知道了怎么办?”魏宗汉则决断地命令:“先把人藏好再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他让老焦小心翼翼地将伤员背到家中东院的地洞,隐秘之地足以确保暂时的安全。 就在这紧张气氛中,1942年的十月初,魏宗汉家又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郭庄乡的副乡长张志江。 他刚到魏家,还没来得及多聊几句,一群鬼子汉奸便突然闯了进来。伤员本在院中晒太阳,只得急忙钻回地洞。 院子里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魏宗汉与张志江匆忙回到屋内,却见鬼子已经开始在院子中搜查。 就在此时,鬼子们将一个男子拖至院中,意图将其绑至杏树上。魏宗汉急中生智,冲上前去,大声质问:“你这是干什么?我不是让你去挑水了吗?怎么回事?” 被捆绑的男子顺势呼应:“四少爷,我只是想家了,想回去看看,没想到就被他们抓了。”魏宗汉转而对一个汉奸翻译解释:“他只是个挑水的,不是什么八路。放他一马吧。” 翻译与鬼子交涉片刻后,转身对魏宗汉说:“行了,让他去挑水吧。”这个被误会的男子名叫胡发德,实际上是当地抗日游击队的队长。 胡发德被放走后,魏宗汉心里一直挂念着这位不期而遇的抗日游击队队长。他知道胡发德还会回到抗战的最前线,也明白自己这一举动虽小,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不久后,胡发德确实没让魏宗汉失望,他在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治疗后,便重新回到了沂中县柴山区,开始积极地重组他的队伍,准备继续与敌人作战。 与此同时,魏宗汉的家中,那两名一直藏匿的伤员,伤势逐渐好转。魏宗汉在家族与老焦的帮助下,一直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必需的医疗照顾。 魏宗汉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日军及汉奸的压力增大。尤其是郭庄乡及其周边地区,频繁的搜查和对抗日力量的打压,让魏宗汉意识到,这种隐蔽的情况不可能持续太久。 幸运的是,在伤员完全恢复之前,一直没有更多的鬼子或汉奸注意到魏宗汉的家。1942年11月的一个深夜,刘树旺率领一队抗日部队悄然来到魏宗汉家,准备将两名伤员带回部队。魏宗汉知道这一天终于来临,他为这些抗日战士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亲自送他们出了大门,眼中充满了不舍与尊敬。 此后,魏宗汉的家再也没有成为伤员的藏身之地,但魏宗汉对抗日的支持并未就此结束。他开始秘密资助当地的抗日组织,用他的染坊作为联络的掩护地点,时常暗中提供物资给抗日游击队。 魏宗汉的行为虽未被外界广泛知晓,但在沂水县郭庄乡,他却成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 随着抗日战争的进展,郭庄乡的情况也逐渐变得紧张。鬼子和汉奸的搜查越来越频繁,魏宗汉多次遭到威胁和审问,但他始终没有泄露任何关于抗日游击队的信息。老焦作为魏宗汉的长工,也始终站在他的一边,两人共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战争结束后,魏宗汉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知。他虽然是一位地主,但他在战争期间的行为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敬仰。老焦在战后继续留在魏宗汉身边工作,直到老老实实地退休。 至于胡发德,他在战争中表现英勇,后来成为了一位地区的领导者,偶尔还会回到郭庄乡,与魏宗汉重逢,两人在战争留下的深深纽带上,总能找到彼此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