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特征概览、深层原因与应对策略! 【原工行现券商 资本市场资深人士,致力于城投公司发行产业债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供应链金融经销商,中铁某局F+EPC投资专家,拥有100%股权公司,佛道基督持戒者,佛门禅宗修行者 李振海】 一、特征概览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1. 债务规模相对可控:即使包含隐性债务在内,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并不算太高,但相较于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较低,且存在低估现象。 2. 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导致债务滚动压力较大,且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 债务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相对更高,这些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 4. 周期性特征明显:地方政府债务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调整或衰退期,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往往更为凸显。 二、深层原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体制与投融资体制欠缺:地方政府在财权与事权方面存在不匹配现象,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同时,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 2. 经济增长压力:在内外负面冲击之下,为了稳增长,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各环节的介入程度明显上升,通过举债方式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常态。 3. “经营城市”模式未及时调整:中国政府长期实施的“经营城市”模式在房地产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一步加剧。 4. 考核机制推动:现行党政干部考核机制中过于注重经济增速,导致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过度举债。 5. 监管缺乏:对政府性债务统筹监管的缺乏是形成债务风险的温床,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违规举债、隐性债务等问题。 三、应对策略 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调整财权事权:根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外部性程度,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政府,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2. 完善考核机制: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中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对经济增速与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联动考核,以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冲动。 3. 优化融资方式:未来的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直接用发行国债和省级政府一般债的方式融资,以缓解基础设施融资的收益成本错配与期限错配问题。 4. 推动平台转型:努力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投融资平台向经营性国企转型,以降低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依赖程度。 5. 化解存量债务:通过发行国债、省级政府一般债等方式置换成本高、期限短的地方政府债务项目;同时,制定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应对预案,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6. 加强监管与问责: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机制建设,全口径监测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通过调整财权事权、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融资方式、推动平台转型、化解存量债务以及加强监管与问责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