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债务化解方案:能否成为激活中国经济森林的“甘霖”? 【原工行现券商 资本市场资深人士,致力于城投公司发行产业债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供应链金融经销商,中铁某局F+EPC投资专家,拥有100%股权公司,佛道基督持戒者,佛门禅宗修行者 李振海】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化解方案终于尘埃落定。12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圆满闭幕,并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及预工委主任许宏才等重量级官员出席,共同揭晓了关于审议《关于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详细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正式表决并批准了这一议案,标志着中国债务化解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明确指出,此次地方债务化解方案堪称近年来支持力度最大、化解债务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根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此次财政操作不仅包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6万亿债务置换限额,还规划了从2025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新增8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总计达到惊人的12万亿元。此外,针对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将继续按照原合同进行偿还,从而确保了整个债务化解方案总额达到12万亿元。 那么,这12万亿债务化解总额的构成究竟如何呢?具体而言,它分为三大板块:首先是6万亿的债务置换限额,旨在通过置换方式降低债务成本;其次是4万亿更为专项的地方专项债,这些资金将定向投入特定项目的建设;最后是2万亿的棚改债,同样用于特定领域的改造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专项债和棚改债均服务于特定项目,但专项债在财政上不计入赤字,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财政工具。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此次政策操作聚焦于地方债务,但新增发债的主体依然是地方政府。此前,曾有观点建议中央通过发行成本更低、期限更长的国债与省级一般债来助力地方政府进行债务置换。然而,从积极的角度看,通过增发地方专项债限额来化解地方债务,不仅为地方提供了更多的财政空间以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还在财政预算上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更为深远的是,财政部的这一举措还为中央财政后续在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赤字等政策工具上的操作预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毕竟,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终究需要依靠地方债,而中央财政的“弹药库”依然保持充裕。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振中国经济并非仅凭一轮12万亿的债务化解方案就能轻松实现。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无疑是此次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期望通过这一举措迅速提振中国经济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地方政府虽然扮演着重启经济引擎的关键角色,但并非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要推动中国经济重回稳定增长轨道,还需要后续更多的配套改革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 综上所述,12万亿债务化解方案无疑为中国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要真正激活中国经济这片广袤的森林,还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