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会议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要求依然是“加大调节力度”。
目前,进一步的财政增量政策还没有出台,市场的呼声也很高,您怎么看?认为发力方向有哪些?
答:会议提到“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这勾画的是财政上现在可用的主力型资金支持工具及其发力的主攻方向,即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
以时间换空间腾挪带来的操作余地,是相当大的,要以有效投资带动全局向好,这是会议对财政政策方面特别强调的重点。
拿这些公债的资金做什么?重头戏应该是政府投资,更适合于解决非政府主体碰到市场失灵时力不能及、
但客观上需要做的一些长周期的、影响全局、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后劲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比如现在说的“两重”。
这些项目需要顶层规划、多部门一盘棋,适合政府牵头做,现在正好是抓住逆周期调控这个机会来扩大内需,把这些事情更积极地做起来,
带动经济运行回暖,也带动非政府主体提振信心,形成向好的预期,进而让非政府主体应该做的投资也活跃起来。
这方面政府适合发力的投资有特殊性,不能只看直接绩效,要更多地看综合绩效,有的项目按直接的成本效益分析看,
要收回投资遥遥无期,但是其综合绩效要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当年建设青藏铁路这样的项目,
是把经济功能联系到超越经济的社会、政治各个层面的综合绩效来考量和实施的。
因此,增量财政政策的一大要领还是应该侧重投资,而且是以长期公债来支持政府更好地做其适合做的有效投资。
至于财政政策发力的规模,要注意其相对而言的分量。比如,2008年我国推出4万亿元一揽子政府投资经济刺激计划,
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1/10以上,而中国2023年GDP已超126万亿元,但去年四季度实施预算调整方案还只有1万亿的增发国债,
今年首轮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只有1万亿,这在GDP中的占比不到1%,
因此,现在加大国债规模筹资,安排到4万亿,甚至10万亿,也并算不夸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