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待我好,但我配不上他。”鲁迅的发妻朱安独守空房41年,一辈子无儿无女无性无爱,最后的一句遗言让人听着就难受,她把自己一辈子的苦难都汇集在了这几个字里。哪一个女人不渴望被爱被呵护? 可朱安却一辈子都被困在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里。 旧社会那女人的命苦,鲁迅先生的发妻朱安那真是一辈子都拴在周家这棵树上了。 朱安打嫁进周家门那天起,就伺候婆婆料理家务,到头来尽心尽力换来的只有鲁迅的冷淡,鲁迅对她半点夫妻情分都没有。 鲁迅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可都想着帮衬帮衬周家,又是送钱又是送物的。朱安愣是一个子儿都没收,她说自己不能借着大先生的名声占便宜,宁愿苦着自己,也不愿丢了鲁迅先生的脸。 一个女人受了大半辈子的委屈,到最后还能这么硬气,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朱安临死就一个念想,她想葬在鲁迅先生身边。 这要求按理说一点儿都不过分,可就这么个小小的愿望,最后也没能实现。 她最终还是被葬在了鲁迅母亲的墓旁边,这跟活着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一辈子都活的不开心,死后都不能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这得多憋屈? 她的悲惨命运不只是鲁迅造成的,也是包办婚姻导致的。 鲁迅的母亲一心想着抱孙子延续香火,就自作主张地给鲁迅安排了这门亲事。 她先是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身体不好想再见鲁迅一面。 鲁迅一收到信就火急火燎的回了国,可是一回家就看到了家里装饰的全是结婚的东西。 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在家老老实实结婚,就再也不能回去日本读书了,加上他对这个妻子也有点期待,最后也就顺从了。 1906年可怜的朱安稀里糊涂地就嫁给了素未谋面的丈夫。 她结婚的时候还幻想着遇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爱情。可现实给了她狠狠一巴掌。 大喜的日子,按理说应该是新娘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可朱安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她知道鲁迅不喜欢小脚女人,为了讨好鲁迅,她特意穿了双大鞋,还在里面塞满了棉花。 结果婚礼上因为紧张,加上棉花没塞好,鞋子非常尴尬的掉了下来,她的小脚露出来了。 这一下鲁迅的脸就拉下来了,心里更加不痛快了。 洞房花烛夜,本该是夫妻俩甜蜜的开始,可对朱安来说却是噩梦的开端。 鲁迅是新式教育熏陶出来的进步青年,胸怀天下,一心想唤醒国人。 朱安是一个裹着小脚,受着封建思想禁锢的传统女性。 这俩人一开始就不在一个世界,这婚姻能幸福吗?简直就是两条平行线,这辈子都碰不着一起。 鲁迅那晚一开始被人推到了婚房里,可是一看到朱安,他直接转头就走了,留下朱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流泪。 新婚之夜就独守空房,朱安心里肯定不好受,她肯定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冷落和无视? 新婚之夜的遭遇,对朱安来说打击太大了。 在那个年代,女人一旦嫁人那就是夫家的人了,无论丈夫如何对待自己,都得默默忍受。 朱安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她想着只要以后好好服侍丈夫,总有一天能焐热他的心。 可她哪里知道鲁迅的心早就飞向了更能聊得来的女人里。 自从嫁到周家,朱安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能得到鲁迅的一点关爱。 可鲁迅成天忙着写作,宣传他的新思想,朱安只能默默地操持家务伺候婆婆,活脱脱一个旧式妇女的形象。 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她尝试着改变自己,学着新式女人的打扮和说话方式,在鲁迅眼里她这些努力都成了“东施效颦”,是不伦不类的模仿。 鲁迅压根儿就没花心思去了解她,朱安得觉得多心酸。 朱安一辈子没有和丈夫过过夫妻生活,自然也就没生过孩子,在旧社会没有孩子,就意味着老了以后没有依靠。 再说这鲁迅先生,虽然是个大文豪,可对朱安真是亏欠太多了。 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许广平,却把朱安丢在了一边。 朱安的一生都在默默抗争,却又不得不向命运妥协。 她还是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婚姻难道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吗?难道不应该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在一起吗? 现在都讲究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听父母和媒婆的安排,稀里糊涂地就把自己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