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被“曝光”了!江苏南京,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自掏腰包,为病人默默捐款14年,病人询问时,他就谎称这笔钱来自慈善项目。医生:希望通过传递爱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 席玮出生于1974年,他的父母都是医护工作者,从小就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席玮深刻理解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他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父亲下班回家时总是疲惫不堪,但每次接到病人的电话,又会立即精神抖擞地赶回医院。 母亲则经常在家里为贫困病人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这些点点滴滴的善举,在席玮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2005年,席玮正式成为南京市某肿瘤医院的一名医生。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他每天都要面对生命的脆弱和病痛的折磨。 然而,让他更加心痛的是,有些患者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治疗。 有一次,一位来自农村的老人因为交不起医疗费用,含泪要求出院。席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困难的病人。 就这样,席玮开始了他的"秘密捐款"计划。 每个月,他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默默地资助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为了不让病人感到尴尬或是心理负担,他总是谎称这些钱来自某个慈善项目。 他说:"我希望病人能够安心治疗,不要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希望。"席玮的善举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14年里,他帮助了无数的病人。 有一位孤苦伶仃的农村男子,因为没有亲人照顾,席玮不仅资助他的医疗费用,还经常去病房探望他,给他精神上的支持。还有一位孤寡老人,席玮除了资助医疗费用,还定期给她汇款,帮助她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席玮的善举并非没有代价。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他的收入并不高,还要背负着沉重的房贷。有时候,为了资助病人,他不得不节衣缩食。 他的妻子曾经问他:"我们自己的生活都还紧张,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席玮笑着回答:"我们虽然不富裕,但至少还有能力帮助别人。能够帮助他人,是我们的福气。" 席玮的家人虽然一开始不理解他的行为,但看到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病人们感激的眼神后,也逐渐支持了他的决定。他的妻子甚至开始和他一起参与这项"秘密捐款"计划。 2019年,医院的财务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席玮的"秘密捐赠"行为。起初,财务人员以为是账目出现了问题,经过仔细核查后才发现这是席玮多年来默默进行的善举。 医院领导得知此事后,既感动又惊讶。他们决定将席玮的事迹公之于众,以表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然而,席玮的善举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多数人对席玮的行为表示赞赏和敬佩,认为他是医德的典范。 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医生不应该私下资助病人,这可能会影响医疗的公平性。 面对这些质疑,席玮表示:"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是,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些爱心和同情心,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席玮的善举不仅帮助了许多困难的病人,也成功地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许多曾经受到他帮助的病人,即使在治疗结束后,仍然经常来医院看望他,表达感激之情。 有一位康复的病人说:"席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给了我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他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善良的人。" 席玮的事迹也引发了医疗界的反思。很多医生表示,席玮的行为让他们重新认识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一位年轻医生说:"席医生的事迹让我明白,做一名好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随着事迹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患关系的问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席玮医生的善举,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医生真心为病人着想,病人就会感受到这份真诚,从而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席玮表示:"我希望通过我的行动,能够传递爱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信任、共同对抗疾病的伙伴关系。" 席玮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我们坚持初心,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 如今,席玮依然在他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虽然他的"秘密"已经被揭开,但他表示会继续他的捐助行为。他说:"能够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无法工作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 “暖心医生”为病人捐款14年 谎称是慈善捐助.--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