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文物印记与史书记载不一样,那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九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个秦国的武器——秦戈。当时,秦朝的器物都一律“物勒工名”,意思就是把铸人名都标在器物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挨个追责任。 在“戈”上篆刻着:嘉,月隼,邪,十七年。意思就是: 质量监督是郃阳县丞——嘉; 兵器仓库保管员是——月隼; 具体铸造工匠——邪; 铸造时间——十七年; 这里就发发现一个问题,秦国的丞相是秦武王二年设立的,所以铸造“戈”的时间是秦始皇十七年,当时的丞相启和状。 就是这个启,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直到2020年五月秦简出土才算揭开这个谜底,里面记载一个事件,原文为: “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洞庭叚(假)守灶敢言之:洞庭县食皆少。略地军节(即)归,谒令南郡军大(太)守以洞庭吏卒数、军吏卒后备敬(警)者数令治粟大府输食,各足以卒岁便。谒报。敢言之。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假)守主:略地固当辄输,令足灶岁,唯勿乏。传书洞庭守。” 最关键一句是“廿五年,丞相启”。就是说,秦王廿五年的时候,昌平君启还活着。而司马迁的《史记》明明说,二十四年的时候,“昌平君死”。就对不上了。昌平君启是秦始皇的异母帝,因造反而亡。 如此大的出入,是信司马迁的,还是信秦简的。#浅说历史那些事##记录我的2024##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