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乾隆几个崇祯不具备,甚至一般帝王具备都不普遍的能力。
一是知兵。
乾隆作为一个王朝中期皇帝,一个很不正常的能力是什么?
是真的知兵。
所以面对前线各说各话的复杂军报,和朝堂上大臣各种言论时候,乾隆往往能真看出来事情是怎么回事。
所以一线的人根本忽悠不了乾隆,朝堂的大臣也左右不了乾隆。
所以乾隆虽然有其很暴戾的一面,杀大臣时候也毫不留情,庆复、讷亲、张广泗、雅尔哈善这些一二品大员说杀就杀,但就算事后复盘,最多也只能说不留情面,但真没法说冤枉了谁。
作为一个王朝中期、从没上过战场的皇帝来说,能对一线军事情况能看这么清,是非常罕见的能力。
毕竟今天我们看历史,只要愿意看资料,还是可以尽可能上帝视角的。但是在古代,远方传来的报告,甚至经常前线不同人的报告还不太一样,而且朝堂上的看法的传闻更是五花八门。你让皇帝怎么辨别谁说的实话?谁分析的才合乎现实?
像崇祯看的战报,全是胜利胜利胜利,最后突然惨败,这怎么分辨臣子的话?
甚至松锦大战这种,洪承畴前期说小胜并没有骗他,他也不放心先后派了两批人去验证,都表示确实胜了。这才信心爆棚要求决战的。
所以别说崇祯处在战争迷雾中了,包括今天很多人,还拿着明朝官员的奏折塘报作为例证。就是普通人看一大堆资料,很难辨别清楚怎么回事。
而乾隆在其执政生涯中,对于这些事情的判断偏偏就是非常精准。
二是识人。
而且与能看出形势相对应的,就是他识人能力是非常强的。
看乾隆朝军事,会发现一个不太合理的地方,就是很多优秀将领,并没有经过足够的战场熏陶,就一下子放在高位上。这其实是极其冒险甚至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乾隆就是喜欢这么干,傅恒、兆惠、阿桂、福康安、海兰察这些人其实都没有经历足够多战场一步步锻炼,就一下子到了高位,甚至纯粹就是空降领导。但这些人恰恰都表现出极高的军事能力。所以不得不说,乾隆的识人能力是很强的。
历史上这种帝王非常少,绝大部分使用大将还是要一步步锻炼的。能想到的唯一跟他相似的就是汉武帝了。当然,这种人也有失误时候,讷亲就是失败例子,但成功率确实高的非常惊人了。
三是犯错能自省。
乾隆要面子也是出名的,但至少在军事问题上,他该自我批评时候绝对不含糊。
兆惠被围黑水营纯粹就是乾隆飘了之后瞎指挥的结果。但是兆惠没敢埋怨皇帝,群臣也没人批评皇帝情况下,乾隆能直接自我批评是自己大意了,然后立刻给予最大程度的补救,以及对兆惠最大补偿。
皇帝能这么做,你让臣子不死心塌地卖命都难。
四是奖赏真不吝啬。
乾隆有刻薄寡恩一面不假,但对军队和将领,是真舍得花钱,绝对没有那种抠抠索索舍不得出钱结果事后花钱更多的情况。对于立功将领,乾隆的封赏都是到臣子感激涕零地步,对士兵一直高薪,甚至运粮民夫都给发工资。
这种丰厚的物质保障,才是乾隆能持续用兵的基础,也是清军甚至民夫都战斗热情高昂的原因。
所以说乾隆这个人,本身刻薄寡恩不假,后期躺平更是真。但这个人的能力从没掉线过。他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政治机器,属于标准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
放在明末,大明积重难返的政治毛病,不是哪个人能改变的,所以大明颓势很难彻底扭转。但是,看清楚真实形势,寻找到正确的战略战术,使用最适合的人才,而且在用钱方面能真正把军队放在第一位,那么治标真没问题。
以崇祯初年面对后金的体量,以及当时蒙古的情况,机会还是有的。
明末的危机是全方位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