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在追剿捻军时遭遇伏击,身负重伤,他躲进麦地,希望能够逃过一劫,但命运弄人,一个只有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发现了他,毫不犹豫地挥刀砍下了他的头颅。 (信息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死于一个小兵之手?) 1865年,山东高唐的麦田里,一个身穿黄马褂的老人倒在血泊中,至死也没能闭上双眼,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戎马一生,竟会命丧于一个16岁毛头小子之手。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僧格林沁。 说起来,僧格林沁的出身着实不凡,他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妥妥的“黄金家族”血统。可命运偏偏爱开玩笑,他这根“金枝玉叶”,偏偏落到了贫瘠的土壤里。 僧格林沁小时候,家道中落,只能靠着给富户放牛羊勉强度日,谁能想到,这个整天和牲畜打交道的放牛娃,日后会成为权倾朝野的科尔沁郡王? 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道光帝姐姐的一场“慧眼识珠”说起。 当时,道光帝的姐姐慧眼看中了少年僧格林沁的潜力,将他收为养子,并让他继承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的爵位。 自此,僧格林沁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放牛娃,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清王朝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僧格林沁没有辜负命运的眷顾,他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至镶黄旗蒙古都统,道光帝驾崩后,僧格林沁更是成为顾命大臣,成为清皇室最倚重的军事力量。 因为那时候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英法联军虎视眈眈,八旗子弟早就腐朽不堪,能打的军队寥寥无几,僧格林沁和他麾下的蒙古骑兵,几乎成了清廷最后的救命稻草。 面对内忧外患,僧格林沁毫不畏惧,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镇压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生擒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重创英法联军,就连那些不可一世的洋人都对他敬畏三分,一时间,僧格林沁声名大噪,成了大清朝的“战神”,被视为中兴的希望。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战神”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的令人唏嘘。 1865年,捻军起义愈演愈烈,清廷再次派出了僧格林沁这位“老将”出马,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年过五旬,但宝刀未老,他依然相信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平定叛乱。 然而,他低估了捻军的实力,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捻军将领深知僧格林沁用兵的特点,他们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将僧格林沁的军队引入山东曹州。 僧格林沁以为胜券在握,不顾一切地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 僧格林沁身负重伤,在几个亲兵的掩护下仓皇逃窜,为了躲避追兵,他躲进了一片麦田,可惜,奇迹没有出现,死神却悄然而至。 一个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偶然间发现了躲藏在麦田里的僧格林沁,这个小兵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但他看到老人身上穿着象征着身份地位的黄马褂,便毫不犹豫地挥刀砍下了他的头颅。 一代名将,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又悲剧性的一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张皮绠回到军营后,才得知自己杀死的竟然是清廷的“擎天玉柱”僧格林沁,他非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因为“意外之功”而获得了奖赏。 消息传到北京,满朝文武震惊不已,慈禧太后更是悲痛欲绝,僧格林沁的死,对清廷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 僧格林沁的死,看似是一个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满清统治的日渐衰败,汉族地主武装开始崛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将领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逐渐取代了满清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也预示着中国社会即将迎来新的变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