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言:“顺应自然是道,强求他人是妄。”
有时,我们也会自嘲,也会责备自己:为什么要愚笨到想去改变另一个人呢?
当我们得出这个结论,便意味着在与他人相处的历程中,遭遇了一些观念差异,或是价值相悖之处。
正是因为从其中体悟到了一些深刻的感悟,所以才会有“以后绝不再管他”、“别再自寻烦恼了”等等这般恼人的情绪。
但无论你多么懊悔,或是多么痛苦,问题依旧存在,而你的内心依旧备受牵连。
余华说:“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者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
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是所有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和你一样的方向。
所以,要提醒自己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才能做到尽可能地接纳多样性,也才能寻出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涉及彼此的问题。
其实,真正睿智的人,解决问题都依靠这两个字:共情。
01
共情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地要与其他人产生联系。
有了联系,自然免不了冲突,有了冲突,自然就有了不悦。
当与他人意见不合时,很多人依旧会非常坚定自己的观念、主张和想法。
即便对方有无数个理由来反驳,自己也根本听不进去。
老舍说:“每个人的苦乐不同,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同。”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事情一旦摊开来说,事实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反而只会产生反效果。
看过一个故事:两贤辩理庄子在游历的途中,见到两位贤者在争论。
一个人说:“知识应该广泛涉猎,因为只有了解更多的事物,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另一个人则反对说:“知识应该专精一门,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某一领域,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
人与人之间,即便年龄相仿,成长背景相同,观念上也可能大相径庭。
正因为如此,生活当中的诸多偏见、隔阂以及误会,都源自于我们站错了位置。
习惯性地以“管中窥豹”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自然也就会本能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于是,各执一词,顽固不化,听不进别人的见解、想法,都觉得自己的理由坚不可摧,无懈可击。
实际上,每个人未必就比其他人高明,也不见得可以聪明到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于是,聪明的人,都会拿出高超的手段和方式去解决问题。
即便眼前的事情再棘手,也会梳理头绪,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才能找到一举成功的解决方案。
而这种方式,便是“共情”。因为真正懂得共情的人,事情的难题一开始就减少一半。
02
思考
一个人有了共情的思考能力,才能本能地摒弃对错论、是非论所带来的各种干扰问题。
然后,用理性、清醒且高明的思考方式,找到问题的核心问题,根源问题。
因为只有找到问题里面最本质、最原始的问题,才能真正根除问题本身。
盲人摸象,一百个盲人,在同一头大象上触摸,必然会得出一百种的判断,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谁都没有错,因为他们每个人确实都拿得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问题就是,从全局、大局上来看,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观点束缚。
这种束缚,不管是出于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终究还是避免不了影响全局的想象和布局。
所以,一个人缺少了足够多的、足够谨慎的深度思考时,便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局限的陷阱里。
明明待在陷阱里了,却一无所知,甚至觉得舒适,觉得自在。
盲人摸象如此,人与人之间,甚至自己与自己之间都是这样。
所处的人生位置不同,层次不一,所思所想都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偏差。尤其当一个人喜欢从外界找原因,找借口的时候,实则这是为自己的懒惰、无能找托词。
可当你积极地去思考,并且尽可能地站在全局观上来探寻某些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时。
你能够更为清醒,也能更为清晰地认知它,感受它,并且在这种思考的过程里,既是在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也是在解脱自己。
03
执行
林徽因说:“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做什么事都坦然且淡定。
因为他们明白,生命是一种历程,生活是一种感受,能够拿出高超的手段去执行目标,解决难题,则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注入能量。
知道了人人都有困境,所以才能处处理解和释怀。
正如知道了放过了自己,才能放过别人,也才能成就自己,善待他人。
所思所想,执行起来,坚持下去,成长起来。
说到底,人生这一过程里,本就是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你的内心若是容得下自己,便能够容得下别人,自然也就能够容得下世间万物。
《道德经》里写道:“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修炼你的心智、眼界与格局,保持你的成长能力。
当你的心胸越宽广,内心也就越通透,也就越喜欢去接纳自己,包容他人。
于是,对待生活、工作乃至感情,你也就变得越发从容、自在,更喜欢拿出共情的人生智慧,给自己、给别人打开人生里的一扇门,领略人生里的绚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