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政策解读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直是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而在2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直是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而在2024年,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税收收入不如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使得各地隐性债务化解难度增大。

二、核心政策内容债务限额置换 国务院提出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并且这一议案在11月8日被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2024 - 2026年每年2万亿元)。 这一政策是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推行的。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其他化债政策协同 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三、政策效应减轻化债压力 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到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地方化债压力大大减轻,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债务变得可行,甚至部分地方会比较轻松。释放多方面积极影响 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方面 一方面,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包括此次6万亿置换和其他相关化债安排),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让地方卸下包袱。 另一方面,法定债务利率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可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助力地方发展方面 首先,原本用于化债的资源可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其次,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得以释放,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 最后,地方可以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同时还能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利好实体经济。四、防范新增隐性债务措施监测口径更全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健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机制,全口径监测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情况,动态分析、及时预警、防范风险。对于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了金融支持地方债务化解的政策举措,财政部将积极配合落实。预算约束更强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于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途径。监管问责更严 强化收集新增隐性债务线索,及时掌握违规举债新手段、新变种,推动监管从事后“救火补漏”向事前“防患于未然”延伸,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问责制。五、我国政府债务情况及财政政策走向政府债务情况 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而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举债用途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众多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这些资产产生持续性收益,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财政政策走向 持续抓好增量政策落地见效方面:今年增量政策力度大,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显现且部分明年还会持续释放。例如,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报批即将推出,隐性债务置换工作马上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专项债券支持相关土地和住房方面的政策细则正在研究制定。 结合明年目标实施更给力政策方面:一是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二是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三是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五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六、实现今年财政收支平衡的措施中央层面 10月份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万亿元,同比增长7.9%,1 - 10月收入同比降幅收窄呈回升趋势。后两个月,一方面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同时安排有关中央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收入;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足额到位。地方层面 拿出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补充综合财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政府存量资源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以保障财政支出需要,必要时还可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