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自由上街买东西,卫立煌好奇问朱老总:你难道不怕士兵逃跑

小博大史儿 2024-12-03 17:41:1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编辑 |小博大史

前言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卫立煌这位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曾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卫立煌一直忠诚于老蒋,坚定地执行其命令。随着时间推移,卫立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尤其是在西安事变后,他开始对国民党内外的局势产生疑问。在与我军的接触中,卫立煌逐渐意识到,红军与国民军队的差异。1940年当朱老总在洛阳与卫立煌谈判时,朱老总让战士们自由活动,这一举动令卫立煌深感震惊。为什么在我军中,战士们能如此自愿地为理想而战,而国军却常常面临逃兵问题?

卫立煌生于1897年2月16日出生在安徽合肥东郊的卫杨村。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卫家原本生活得很普通,然而在卫立煌年仅8岁时,家里遭遇了巨大变故。1905年卫立煌的父亲、二哥和二嫂相继死于瘟疫,母亲宋氏因悲痛过度,竟然哭瞎了眼睛。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卫立煌和他的大哥卫立炯。大哥卫立炯在县里任职,凭借这份官职,家里才得以勉强维持生计。

卫立煌的童年并不平凡。尽管家境贫困,他依然渴望知识,曾在邻村的私塾里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大哥卫立炯因参与革命,成为和县军事训练班的主任,卫立煌趁机前去投奔大哥,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在这段时期卫立煌经历了“二次革命”的动荡,和县宣告独立后,袁世凯派兵镇压,卫立煌与大哥及群众武装队伍一起参与抵抗,虽然最终失败,他也因此不得不潜逃回家。

1914年卫立煌离开了故乡,前往武汉汉口寻求机会。通过亲戚的引荐,他企图在当地谋得一职,但始终未能如愿。正值此时湖南军队在武汉招募学兵,卫立煌便决定报名参军。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卫立煌在学兵营中扎实地学习了军事知识,开启了自己更加广阔的视野。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加入北洋军,而是决定追随合肥的同乡、革命宣传家范鸿仙,赴上海参与“讨袁”运动。

“讨袁”运动最终未能成功,但卫立煌的坚韧精神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在上海失败后,他于1916年赶往广州,投入了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并加入了孙中山的大元帅卫队营。在这里卫立煌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磨砺。一次,卫立煌因受伤归队,被调到大元帅府任参军长许崇智麾下担任排长。通过许崇智的指点,卫立煌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指挥能力。

1918年卫立煌被编入粤军第二支队,参与了讨伐北洋政府福建督军李厚基的战役。一次夜战中,卫立煌所在的队伍遭遇了敌军突袭,形势非常危急。卫立煌凭借过人的胆略和判断力,迅速组织了反击,并亲自带领百余名士兵冲入敌方指挥部,最终逆转了战局。他得到了迅速晋升的机会,先后被提升为连长和营长。

1920年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当时孙中山在为部队训练和补给时,特别奖励了卫立煌,赠送了他一张孙中山亲笔签名的六寸单人照片,并写下了“立煌同志,孙文赠”的字句。这张照片对卫立煌而言,是个人荣誉的象征,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革命使命。

卫立煌的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22年粤系军阀陈炯明叛乱,卫立煌所在的部队在江西瑞金和福建间展开了大迂回战术。他凭借巧妙的阵地布置,成功困守阵地,且在没有开枪的情况下,成功迷惑敌人,迫使对方误以为遭遇伏击,从而主动撤离。这一举措使得卫立煌再次获得了晋升,升任为团长。

随着1925年孙中山的去世,卫立煌深感失落和悲痛。但他依然不忘初心,继续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而努力。孙中山的逝世并未消减卫立煌的革命热情,相反,更加激发了他投入到具体战斗中的决心。1925年9月卫立煌参与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接下来的混战中,卫立煌凭借超强的指挥能力和勇气,成功攻占了号称“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城。

战后卫立煌并未停歇,他继续带领部队前往海丰,与友军合力击溃了陈炯明的林虎部,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六千余支枪支。

1939年底至1940年初蒋军在日军与八路军激战的空隙,悍然发动了对抗日力量的第一次破坏行动。蒋军与日军勾结,在背后密谋袭击抗日队伍,刺杀抗日干部,屠杀无辜百姓,暴行不断,气焰异常嚣张。

面对蒋军的挑衅,八路军始终坚持自卫反击的战略方针,坚决贯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八路军迅速展开反击,以雷霆万钧之势迎头痛击敌人,成功粉碎了蒋军的阴谋,并展现了其在困境中屡屡逆袭的勇气与智慧。

在抗战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八路军力求各方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为了促成这一目标,朱德总司令在1940年6月亲自赴洛阳,与时任第一战区司令的卫立煌展开面对面的谈判。此行是为了加强与蒋氏集团的合作,争取其继续参与抗日战争,为了进一步宣传八路军的抗战主张,争取更多的支持与认同。

从太行山的129师总部出发,朱德总司令的队伍途经重重险阻,穿越了严密的日军封锁线。为确保朱德的安全,129师特地安排了385旅769团1营3连的精锐力量进行护送,任务十分艰巨。上级指示明确,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必须保证朱德的绝对安全。所有战士毫不犹豫地表示,无论有多少困难,绝不会让总司令受到任何威胁。

在整个行程中,朱德虽已年过五十,但始终关心着队伍的安全和士兵的身体状况。即便是骑马行进时,他也总是将自己的马让给身体虚弱的战士,而自己则骑上了骡子。他每天关心着在野外警戒的战士们的生活,亲自询问他们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是否有热水洗脚等。穿越日军封锁线时,朱德亲自指挥,带领队伍借着地形的隐蔽,通过小道绕过了敌人严密的巡逻,最终在深夜成功突破封锁线,顺利抵达目的地。

经过数日艰苦跋涉,朱德的队伍终于于6月中旬到达河南济源县。在王屋山上,朱德站在高处,远望黄河滚滚东流,眼前的一片破碎山河令他感慨万千。深受触动的他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出太行》,其中写道:“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国难当头、苍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与满腔愤懑。

从太行山跨越黄河天险后,朱德一行顺利抵达洛阳。尽管地方上为其安排了较为优越的住宿条件,朱德却选择了住进了第一战区为他安排的普通住所。即便如此,负责保卫工作的第769团股长依然对朱德的安全心存担忧,整夜未敢闭眼。朱德看在眼里,便安慰他说:“同志,不必如此忧虑。他们不会轻易动我。抗战是全中国的责任,谁若背离抗战,历史一定会为他们记下罪行。

抵达洛阳后,朱德的同行队伍继续保持日常训练。385旅769团的战士们每天早晨坚持出操,队伍里士气高昂,步伐整齐。消息传到蒋军的耳朵里,许多蒋军官兵便前来围观,心中疑惑:这些八路军的战士看起来不像是普通士兵,简直像是特意抽调的高级指挥员。看到蒋军的疑虑,朱德幽默地回应道:“你们看错了,我们的战士从来没有特意抽调谁当官,前线打得那么凶,哪有空闲来抽人?”朱德的话语中透出了一种对八路军队伍忠诚与纪律的自信。

不久之后朱德还与八路军战士们一起参加了篮球比赛。赛场上,朱德毫无架子,与普通战士同场竞技,亲自下场,争得热烈。无论是低阶战士还是高级指挥员,他们在场上并无身份之分,彼此之间亲如兄弟。围观的群众无不称赞八路军“官兵一致”的团结精神。对比蒋军日常将士之间的等级差距,八路军这种军民鱼水情深的风貌令人印象深刻。

朱德与卫立煌的谈判虽然是为了解决抗战中的诸多难题,但期间发生的一些小插曲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两者间的思想碰撞。特别是当卫立煌见到八路军战士能够自由上街购物时,他感到极为惊讶,难以理解。蒋军中一直严格管控士兵的行动,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惩罚逃兵,而八路军的指战员则可以随意上街。朱德则坦然回应:“我们的战士都知道为什么而战,抗日救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绝不会有逃兵。

谈判结束后,朱德乘火车前往西安,完成了此次重要的行程。而守护他一路的385旅769团1营3连,则继续以无畏的姿态踏上归程,重返太行山。在回程的路上,蒋军开始对八路军实施更多的刁难,阻挠其粮草供应,甚至通过高官厚禄和美色引诱士兵脱离队伍。这些阴谋并未得逞,八路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信念,拒绝腐化诱惑,在困难中团结一心。凭借沿途群众的帮助,这支小小的队伍最终成功抵达太行山,完成了使命。

彭德怀、刘伯承和邓小平三位首长在了解到3连的英雄事迹后,深感钦佩。三位首长随即签署命令,对3连全体指战员的英勇表现进行通令表彰,并称他们为全军学习的楷模。高层指挥官的表彰,是对他们忠诚和使命感的肯定和对八路军士气的巨大鼓舞。这种视死如归、永不妥协的精神,成为了八路军乃至整个抗战队伍中的宝贵财富,激励了无数战士为了胜利、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懈奋斗。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