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当一位衣衫褪色的老人被送进医院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他的身份竟是十年前轰动一时的外交官朱敏才,而他身边那位步履蹒跚的老伴,则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朱夫人。他们是如何从繁华都市消失的?又在这十年间经历了什么? (信息来源:《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晚年支教 夫妇情动苗乡》) 2015年,网上疯传着一对老夫妻的故事。说他们原本是体面的退休干部,结果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跑到山沟沟里去“受苦”,一待就是十年,期间音讯全无,活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更离谱的是,他们每个月到账的高额退休金,居然一分都没花过!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对“离家出走”的夫妻,丈夫名叫朱敏才,妻子名叫孙丽娜。朱敏才曾是国家的外交官,常驻国外,见多识广;孙丽娜则是北京的资深英语老师,桃李满天下。按理说,这样的“神仙眷侣”,退休后就该颐养天年、享受生活。 然而,2005年,他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一切,去贵州山区支教! 谁也想不到,这个决定,源于他们一次偶然的看电视经历。那天,电视上播放着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破败的教室、简陋的课桌椅,还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这对老夫妻。 “这些孩子太苦了,要是没有人帮助,他们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孙丽娜难过地说。 “光捐钱捐物治标不治本,得有人愿意留下来教他们。”朱敏才沉思着。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芽:去支教,去给这些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 两人一拍即合,收拾好行李,不顾子女的阻拦,毅然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途。这一去,就是十年。 贵州的山路崎岖难行,朱敏才和孙丽娜乘坐的卡车一路颠簸,仿佛要散架一般。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大山,他们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旅程的忐忑,更有对山区孩子的牵挂。 他们的第一站是望谟县第二小学,这里师资力量极度匮乏,很多孩子甚至连基础的语文、数学都学不好。朱敏才和孙丽娜的到来,为这所学校带来了新的希望。 他们不仅教授孩子们基础课程,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开设了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他们还努力学习当地方言,并将方言融入到教学中,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然而,支教生活远比想象中更加艰苦。 学校的宿舍是用茅草搭建的,四面透风,一下雨就漏水。厕所就在宿舍旁边,气味刺鼻。当地很多老师都因为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而选择离开,但朱敏才和孙丽娜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我们年纪大了,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能为孩子们做点事,再苦也值得。”孙丽娜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和丈夫。 为了解决孩子们缺少课本的问题,他们每个月都会步行几个小时山路,到县城里自掏腰包购买书籍,然后再背着沉重的书包翻山越岭回到学校。 学校里没有操场,也没有体育器材,朱敏才就利用当地现有的材料,发明了一套“尖山棍法”,带着孩子们在空地上锻炼身体。 他们就像一对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爱和知识,滋养着山区孩子的心田。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们开玩笑。 2014年,朱敏才因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对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老夫妻,竟然已经在山区默默支教了十年!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年来,他们的退休金一分都没动过,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改善学校条件了! 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都被这对老夫妻的义举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为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朱敏才和孙丽娜也因此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他们却十分淡然。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孙丽娜在领奖台上动情地说。 在北京短暂治疗后,朱敏才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贵州,回到了他深爱的孩子们身边。 2022年,朱敏才因病去世,享年81岁。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伟大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就像两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为山区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灯塔。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和传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