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方向提醒中国,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段,有不对劲的地方 中吉乌铁路将于10月开工,之所以时隔27年项目才进入最后的开工阶段,就有俄罗斯的因素。这不还没到开工,俄罗斯媒体就发文提醒中国称,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段存在潜在的“陷阱”,尤其是涉及条款、成本上升以及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可能对中国构成挑战。然而俄罗斯在此时发出这番警告,背后动机耐人寻味。 文章首先提到的“陷阱”,直指中吉乌铁路协议中的一些关键条款。如中吉乌铁路需经过吉尔吉斯斯坦的贾拉拉巴德地区,因为这里是山区地势复杂,指望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和技术肯定不行,所以很大概率是需要中国。而作为交换,中国企业将获得该地矿山49年的开发权。 乍看之下,这一安排对中方是有利的,然而,俄媒的质疑表明,吉尔吉斯斯坦或许在借助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不仅推进其基础设施建设,还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大力开发本国资源。对于中国而言,投资回报的实际规模能否匹配巨额投资尚存疑问,矿山开发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远不及铁路建设过程中承担的风险。 尤其是在铁路线路选择上,吉尔吉斯斯坦提出了其自身的要求。中方原先规划的路线,是从中国喀什出发,经吐尔尕特山口,直接穿越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地区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这条路线设计简洁,意在最小化工程难度和资金投入。然而,吉尔吉斯斯坦却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方案,要求铁路呈现“S”形走向,经过比什凯克、纳伦、奥什等多个重要城市。这一设计虽然能满足吉国南北货运需求,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但也显著增加了工程复杂性,尤其是在地形极为复杂的山区,建设需要修建大量的桥梁和隧道,施工成本和时间都将大幅上升。 在成本方面,中吉乌铁路的预算也在不断飙升。自项目最初提出时,预算定为30亿美元,随着设计与规划的深入,这一数字很快上升至50亿美元、60亿美元,而目前的估算已经达到80亿美元。如此大的项目靠吉尔吉斯斯坦本国是不行的,此前中国方面曾提出“资源换贷款”的方案,以矿山开发权换取中国的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吉方的财政压力。但吉尔吉斯斯坦方面对此提议表现出了一定的保留,显然其希望通过铁路项目获得更多自主经济利益,而不是通过矿产资源换取外来资金。 而本身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一般,在不希望完全由中方投资情况下,不知道这笔资金该如何筹措,而且即便筹措了资金,恐怕也需要长期才能回本,这对吉尔吉斯斯坦而言,也是巨大压力。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为山地和高原,且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高发,使得铁路长期的安全运行面临隐忧。复杂的地质结构不仅会对建设本身带来挑战,也意味着铁路的后期维护将成为一项沉重的长期负担。正因如此,俄媒认为中国在推进这一项目时,应慎重评估长期成本和回报。 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并不止于对中吉乌铁路项目本身的成本和风险分析,实际上更深层次的警示来自于该铁路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将打破现有的欧亚运输格局,使中亚国家不再依赖传统的经俄罗斯运输的通道。中吉乌铁路的建设避开了俄罗斯,取道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仅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新的运输路线选择,也将显著缩短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运输时间,预计节省7至8天。 俄罗斯的担忧不无道理。一旦中吉乌铁路建成运营,俄罗斯的贸易枢纽地位将受到冲击。尤其是当下俄罗斯深陷俄乌冲突,被西方全面制裁。中亚的铁路货运到欧洲,对俄罗斯是不小的收入,中吉乌铁路项目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对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尽管俄罗斯政府表面上宣称支持该项目,但其实际态度却并不乐观。 此外,俄罗斯还担心这一项目将进一步削弱其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中亚国家的独立性近年来有所增强,而中吉乌铁路的开通,将使得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中吉乌铁路项目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经过多年的谈判后,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但其背后的复杂性依然不容忽视。无论是巨额的资金投入,还是建设难度和后续的运营挑战,都对这一项目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外部势力的干扰与质疑,尤其是俄罗斯的顾虑,也让中吉乌铁路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