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对“扶老被讹”现象给出了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等有了事实依据后,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否则,这种社会乱象永远得不到解决。 都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在某年春晚上由沈腾、马丽主演的关于“扶不扶”的小品深得民心,获得一众喝彩,正是因为这个小品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揭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关于“扶老反被讹”的社会现象。在小品中,演员通过艺术加工,戏剧性地演出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节,不禁引人发笑,但在笑料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心酸。 心思不正的人用欺骗的方式来骗取善良人辛苦挣来的钱财,那么这个世界上谁还敢再伸出善良的手呢?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故事中的主角因为善良被讹,只会寒了心。而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新闻也不在少数,好心人扶了老人却被讹的倾家荡产,最后还被告知因为没有证据而不得不赔偿。 这样的事情真是骇人听闻,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一方面人们难以置信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另一方面自己也建立起了防御机制不再轻易帮助他人。 那如果真的有人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这样的事如果越来越多,那么人们也将越来越冷漠,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无情。当善良不被歌颂,反而成了待宰的羔羊,那么将无人付诸善良。 很显然,这会为社会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必须有人站出来为此发声或是做些什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就曾经对此现象发表过态度,首先,她是非常不认可,甚至是严厉批评讹人现象的,这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违法的。 从道德层面上来说,这是败坏了社会风气,欺骗善良的人,从法律上来说,这则是钻法律空子,是诈骗。 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李玫瑾教授认为,对于这样的人必须严惩不贷,增加他们的犯罪成本,让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这样做,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这种现象。 从专业角度来说,李玫瑾教授也给出了她的建议。首先第一点,但凡是有此遭遇的,都不能轻易放手,要第一时间尽可能的收集证据,因为假装摔倒然后索求天价赔偿本来就是一种敲诈勒索行为。 有许多诈骗犯就是抓住了善良人太过善良的心理,或者是故意宣扬此处没有监控,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就会不了了之,但李玫瑾教授告诉大家坚决不能这么做,必须第一时间报案,坚决寻找证据。 第二点就是要尽量给予诈骗犯以最高惩处,最好是判刑,哪怕不能判刑也必须对他们作出高额罚款和赔偿。 因为只有给他们的惩罚够重,他们才能得到教训,只有得到教训以后才不敢再这么做,而一旦社会引起重视了,再敢这样故意诈骗的人才会越来越少。 人间真情是一种难得的东西,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很多时候就是依靠信任,我们不能让这种信任被一些有心人破坏,从而缺失了人间温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