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底层男人丁尚彪,为女儿在日本打了15年黑工,成功把女儿培养成了美国妇产科医生,他在日本的工资相当于他在上海工资的上百倍,为了改变底层人家的命运,他“玩命”了! 1989年6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丁尚彪站在安检口前,背上挎着两个沉重的背包,手里紧握着登机牌,他的脚步急促,但心中却充满了不舍。 35岁的他正要踏上飞往日本的航班,身后妻子和女儿泪眼婆娑,久久不愿离开,丁尚彪知道,自己肩负着一家人的期望,尽管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但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他必须前行。 丁尚彪出生于上海,那个年代的生活并不富裕,16岁时国家号召知青下乡,他也随着众多同龄人一道去了安徽省五河县,开始了自己的农村生活,白天他和其他人一样下地干活,身体的疲惫时刻困扰着他,但夜晚的安静时分,丁尚彪没有选择休息,他点亮微弱的灯光,继续自学英语。 在农村的几年里,丁尚彪一直坚持学习,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被五河县当地的一家工厂录用,成了一名工人,正是在这家工厂,他遇到了来自上海的姑娘陈忻星,两人从相识到相恋,再到走进婚姻的殿堂,一切顺理成章。 回到上海后,丁尚彪开始在工厂工作,虽然最初只是炊事员,但凭借着他的勤勉与踏实,他逐渐晋升为后勤股股长,与此同时,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每天晚上下班后,还继续去夜校学习,提升自己。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丁尚彪逐渐意识到,国内学历和资历已经很难给他带来突破,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留学服务中心看到了日本北海道飞鸟学院的招生信息,虽然对日本的了解有限,但那时的他只想着,出国读书、打工,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能赚到足够的钱,支撑家里的生活,他下定决心,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筹集了42万日元的学费。 可当丁尚彪千里迢迢抵达日本北海道时,他很快意识到,这所谓的“飞鸟学院”不过是一个骗局,学校位于一片荒凉的偏远地区,学习条件极为简陋,更没有他设想的“边学习边打工”的机会,丁尚彪陷入了极度的失望之中。 家里的负担和对未来的焦虑重压在他肩上,他必须做出决定,丁尚彪选择离开这个荒芜的小镇,转战东京,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机会,偿还债务。 东京给了丁尚彪另一个机会,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他的留学生身份没能帮助他找到合法工作,反而成为了一名黑户,他每天辗转于不同的餐馆、工地和街道,打着最辛苦的零工,一天打三份工,已经成了他的常态。 无论是餐厅里的洗碗工,还是工厂里的体力活,只要有钱,他从不挑剔,他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木板房里,面积狭小到无法放下多余的家具,洗澡只能用塑料袋简单遮挡,他从未买过新衣服,几件旧衣服轮流穿了好几年,甚至连吃饭都要等到超市快打烊时买打折的蔬菜。 丁尚彪的生活简陋到近乎于贫困,但他从不抱怨,每个月挣到的钱,除了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其余的几乎全部汇回了家,他的妻子陈忻星在上海独自抚养女儿,同样过着极为节俭的生活。 陈忻星靠着在纺织厂的微薄收入维持家用,而丁尚彪寄回来的钱,除了还债,几乎全部用来支持女儿的学业,家里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他们的女儿丁晽从未让父母失望,她成绩优异,先是考入上海知名的复旦附中,后来又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入学通知。 丁尚彪对女儿寄予了厚望,正是这份希望,支撑着他在异国他乡的艰苦日子,没有想过自己能获得多么高的成就,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女儿拥有更好的未来,当女儿前往美国的飞机在东京短暂停留时,父女俩终于在日暮里车站短暂重逢。 丁尚彪带着女儿去了自己打工的餐馆,向她展示自己每天工作的环境,看着父亲在日本辛苦打拼的生活,丁晽心中满是感慨,两人虽仅相聚一天,但这短暂的时光对丁尚彪而言是十五年艰苦奋斗中难得的温暖。 时间流逝,丁晽在美国顺利完成了学业,最终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成功标志着丁尚彪这些年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后来50岁的丁尚彪决定结束自己在日本的漂泊生活,回到上海,和妻子团聚,多年的异乡生活和辛苦打工,他终于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丁尚彪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自己的勤奋和无私,换来了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十五年的孤独和艰辛,最终换来了女儿的成才和家庭的团聚,即便到了美国与女儿同住,他依然选择继续打工,这份责任感和坚韧,成就了他的一生,也为他和家人带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资料:《含泪活着》纪录片